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清乾隆朝画家华冠绘画研究

时间:2017-01-04 15:23:29 来源:《荣宝斋》2015年12月刊 作者:崔兰珍   0

  清代江南无锡籍画家华冠(一七四○ — 约一八二二),活跃于乾隆时期(一七三六—一七九五)的画坛。华冠虽然得享高寿,且艺术生命较长,但不知何故并未进入到当时的一流书画家行列,嗣后的书画史亦是如此,都未将他定位为一流书画家。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辞典》一书中记载华冠:
  『原名庆冠,初名点①,字庆吉,号吉厓,江苏无锡人。为广西同知。工写照,以白描擅长。高宗南巡,写御容赏赍优渥。旋征入都,供绘事。相传其少时曾于邑庙壁间作径丈仙像,岁久完好。及年七十余,见之意有不惬,命更粉笔为重画。阖邑来观。传为盛事。并工白描人物,兼善山水、木石及花卉。卒年八十外。』②
  此外,清代书画家、画学史论家冯金伯③的《墨香居画识》、杨岘④的《迟鸿轩所见书画录》、蒋宝龄⑤《墨林今话》等也曾记载过华冠其人其艺,这些文献记载对于华冠艺术的描述保持了大体的一致,其中,冯金伯评华氏:
  『工写照以白描擅长,窄幅径寸,神气毕肖。山水以淡远胜,惜墨如金,非素交密友求之不易得也。游京师名噪一时,最为皇六子所鉴赏,赠赍甚渥。』⑥
  杨岘承继冯金伯的说法,草草几笔,仅说华冠『工人物写照』⑦,其余讯息皆无涉及。较之上述二位,蒋宝龄似乎留下了较多的信息,他在《墨林今话》说道:
  『无锡华吉厓司马冠,以写照名海内,尤长白描,兼工山水人物,游京师为藩邸所赏,声溢公卿,赠赍甚厚。』⑧
    这实际上也和冯、杨二人保持了一致的说法,即华冠以人物写真(写照)最为著名,兼画山水。

清 华冠 秋林待月图 无锡博物院藏
清 华冠 秋林待月图 无锡博物院藏

  根据这些记载,华冠主要活动于十八世纪,极可能活到十九世纪初期。华氏原名华庆冠,初名点,字庆吉,号吉厓,江苏无锡人。官广西同知,工写照,擅长白描。乾隆帝南巡,写御容称赏,旋征召入都,供绘事,为藩邸所赏,声溢公卿,归里后求画者麇至。但故宫博物院杨丹霞女士认为华冠入京供奉内廷一说有误。⑨华冠年七十余尝画《邑庙径丈仙像壁画》,兼工山水、木石、花卉。概而言之,华冠在绘画上,主要长于『人物写照』,即人物写生、写真,这是中国旧时肖像画的传统说法。人物肖像画自古就是中国画的一个门类,它注重『墨骨』和晕染,务求真实传神,自明末曾鲸后,『波臣派』的影响极为广泛。⑩实际上,华冠的人物肖像画就属于曾鲸的『波臣派』。该派画法强调中国画用笔用墨的特点,坚持以墨线和墨晕为骨,并适度借鉴西画技法,创造了中华民族自己的『凹凸画法』,发展了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肖像画。由于华冠籍贯无锡,且其祖上本为无锡荡口镇江南望族华家一脉,在江南一隅颇有盛名。华氏的绝大部分作品迄今庋藏于中国江南的一些博物馆中,以实物的形式勾画出华氏作品的面貌。由于华氏曾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故华氏作品亦曾随其足迹分散在国内的一些博物馆,详见表格《华冠作品与藏地明细》。
  华冠交游甚广,故其作品会随着画家的足迹,形成一定的地域分布。民国以后,随着时局变化,无锡华氏后人南迁中国台湾,又带走一批华冠作品,始成今日华氏作品之收藏格局。文献中和华冠有关的资料不多,但其存世的绘画作品数量尚丰,依凭这些图像文本,我们依旧可以归纳出华冠的绘画特点。

清 华冠 王会汾遗像图 无锡博物院藏
清 华冠 王会汾遗像图 无锡博物院藏

  其一,华冠和他的同族前辈华鲲一样,皆出自江南望族—无锡华氏,但二人年龄相差甚远,华鲲主要活动于明末清初,而华冠则活动于乾隆至嘉庆时期。由是,其许多作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宫廷生活之一角。就华冠而言,其作品则多反映了画家和当时清朝宗室、文人显贵交往的情况,且交往者多具有较高的文艺素养。如现藏南京博物院的《永忠像卷》,描绘的是清圣祖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之孙爱新觉罗•永忠(一七三五—一七九三) 的肖像,由于政治原因,永忠在当时的皇室成员中并不得志,他曾作过吊唁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诗词,故当和曹雪芹有来往,是后世学人研究《红楼梦》时经常提及的人物。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永瑢像》,则描绘的是乾隆帝第六子爱新觉罗•永瑢(一七四三—一七九○)的肖像。永瑢在诗歌、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是当时清朝皇室成员中比较有才气的人物。近年来,中国台湾华绎之(一八九三—一九五六)家族旧藏的《秋林待月图》和《晋川先生遗像》,更是以图像和文字题识的形式反映了华冠在京城与上层社会交游之史实。其中《秋林待月图》上有清朝政治人物,水利专家嵇璜(一七一一—一七九四)、乾隆帝第八子爱新觉罗•永璇长子爱新觉罗•绵志(一七六八—一八三四)、乾隆帝第十一子爱新觉罗•永瑆(一七五二—一八二三)、皇三孙爱新觉罗•绵亿(一七六四—一八一五) 、乾隆朝进士钱樾(一七四三—一八一五)和王杰(一七二五—一八○五)等人的题记,这些跋文的题写时间多集中在乾隆辛亥年(一七九一),题者也多以清宗室为主。画中人物即是爱新觉罗•绵亿,毋庸置疑该画作的性质当和前文的《永忠像卷》《永瑢像》相同,不仅反映了这些清宗室和华冠的私人交情,而且亦从侧面折射出画家绘画水平受到上层贵族青睐的情况。另一《晋川先生遗像图》,图绘了无锡名士王会汾(一七○四—一七六四)的肖像,手卷拖尾后附闵鹗元(?—一七九七)、冯光熊(?—一八○一)、英和(一七七一—一八四○)、顾光旭(一七三一—一七九七)、秦瀛(一七四三—一八二一)、周兴岱(一七四四—一八○九)诸家跋文各一。
  华冠曾居京师多年,期间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与京城里的皇族、官员以及文人都多有往来,这卷《晋川先生遗像》无疑为华冠的京城游历提供了一个图像和文字上的文本依据。这些跋文有些题于画家生前,有些则是画家逝后所题。其中闵鹗元、冯光熊、顾光旭、秦瀛等人,多为无锡名士,英和则是清乾隆朝重臣,这些题识反映出华冠交游的圈子—文人学士;《秋林待月图》则反映出华冠交游另一群体—清朝宗室。这些画作以图像为核心,和着诸多清朝宗室、文人学士以及官僚贵族等的题识,显示了无锡籍画家华冠在乾隆时期活跃于朝堂的史实。
  其二,华冠的画风主要以工细为主,同时辅以小写意,形成兼工带写的艺术面貌。其人物画处理则主宗『波臣派』,山水的笔墨尤以元人倪瓒影响为甚。如现藏无锡博物院的《听其观止图卷》,该手卷引首处有清人佚名玉箸篆书『听其观止』四字,字体笔画俊秀,字形修长,结构左右对称,整个字形挺拔秀丽。另,边角处有鉴藏印多枚。据『我思古人』白文长方印,该作品原是无锡近代藏家薛处旧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入无锡市博物馆。图绘大江之上,一文人携书册静坐小舟之中,凝神注目,若有所思。画面布置极为简洁,以小舟为画面中心,近景和远景皆布以山石林木,山石造型简单,皴擦多用折带皴和披麻皴,略有元代大画家倪瓒山水画的因素。整体感觉浑厚硬朗,但也不失文人气息,显然是画家融南北技法为一体的处理手法。色彩处理明净淡雅,人物形象刻画极为逼真,显示出画家高超的肖像画处理技巧。卷尾石头处有画家两行楷书藏款:『辛亥六月,锡山华冠写。』下钤『华冠』白文长方形印。

清 华冠 踏花归来图 无锡博物院藏
清 华冠 踏花归来图 无锡博物院藏

  台湾华绎之家族旧藏的《秋林待月图》,描绘了丛林中一贵族模样的文人抱膝端坐,人物神态凝然,造型精谨,技法上多用白描。石头的处理主要来自倪瓒,林木则形体俊秀,勾皴点染并用,整体画风秀雅恬淡。画心的左下角有楷书款署:『辛亥初秋锡山华冠谨写。』后钤白文联珠印『华』『冠』。该图在人物处理方面多宗『波臣派』,且有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因子,华冠曾在宫廷活动多年,应有诸多接触西画实物之机会,而山石的处理似以元人倪瓒为多。实际上明清的江南画坛有很多人都曾追随倪瓒的画风,作为江南画坛的一员,华冠研习倪氏画风亦属正常。
  《踏花归来图卷》,图绘一老者张泰开,左手扶杖,右手牵童,漫步于庭院之中。右上角有画家小楷题识:『踏花归来图,乐泉老人八十一岁小照。』画幅左边居中处有画家款署『华冠写』,并钤白文印『华冠』。画心左侧裱边有张泰开本人的七言楷书题诗:『西神春色浩无涯,微雨新晴五里街。归路落花香作阵,宾纷红亲老夫鞋。』后款署:『乐泉老人题时年八十有三。』即一七七一年,张泰开去世前三年,说明这是一幅带有写真性质的绘画。卷后纸有刘权之、张慱、虞友度、刘召扬等人的题跋,多为歌颂张氏之辞。该手卷为水墨淡设色人物,并图中景物以写意为主,敷色精细工稳,和人物的整体绘画风格保持了一致。这种兼工代写的画法亦属华冠最为常见的绘画风格,即作为陪衬的景物常以写意手法为主,而作为主体的人物处理则多工笔为主,且情节性较强,往往带有十分明确的绘画主题。
  《听其观止图卷》《晋川先生遗像图卷》《秋林待月图》以及《踏花归来图卷》四幅作品大体上属于一路画风,即工笔与小写意相结合,背景物象的处理则时有文人画技法的因素,其中尤以元代大画家倪瓒影响为多,它们不仅显示出华冠师承多元,而且将其内化整合,画法娴熟,鲜有生硬滞塞之处。至于画面俊秀的气息,那则是江南一带文人自古及今所惯有的传统地域风尚。
  其三,另有几幅综合特点都迥异于上述作品的绘画,无疑应属于华冠常见绘画中的『异类』。所谓『异类』,一是技法不同于常见的作品,二是题材亦有突破陈规之处。
  现藏无锡博物院的大写意作品《米芾题诗图》,该立轴构图极为简略,画心左侧一高大雄浑的磐石自上而下,山顶上几株树木枝叶茂盛,且一株虬劲右倾,枝干下探,其下站立一正在挥笔书写的文人,旁边立一手持砚台的书童,显然这位文人就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芾不仅书画在当时均享有盛名,而且为人处世颇有些玩世不恭,因而被时人称为『米颠』。该图中的米芾正举头挥毫题诗于石,人物造型严谨,线条自然浑厚,流畅而又不失严谨,属于唐代吴道子一路的『疏体』风格。人物的装束、脸庞以及和树木的枝干处作简单设色,色彩朴实清淡,仍不失其水墨写意之特点。米芾挥毫处的上方,有画家两行行书题识:『戊午夏五月,锡山华冠写。』下钤白文长方印『华冠』。该图除了华冠的这一枚收藏章外,其余印章和题识均无,其创作背景与流传情况均一无所知,翻阅档案仅知该作品是无锡市博物馆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文物商店购入。戊午年,为一七九八年,与前文的《听其观止图》卷创作时间接近,应是华氏中晚年作品。
  《仕女图》为大幅重设色人物绘画,是现存华冠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较为稀见。该图右侧绘一株粗壮高大的古松,主干挺拔浑圆,枝干则繁盛茂密,枝叶密密麻麻自左向右铺满整个画幅的顶……
(本文作者供职于河南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期刊责编:王青云)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5年1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