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人民形象•中国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系列展之陈忠康作品展

时间:2017-02-08 14:28:36 来源:《艺术品》2016年03月刊 作者:   0

  2016年2月24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该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该展是陈忠康来北京10年的首次展览,共展出陈忠康近期作品80余件,书体各异、内容丰富,展现了艺术家近几年来所取得的艺术成果与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陈忠康的书法及其创作,映现和标志着当代书法的基本发展图式和大致的朝向。矛盾与自省,师古与写心,承传与创造……但一直从容不迫、不慌不忙地书写着……不要非得说像古人,准确地说更像他自己,更像自然中的事物,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古风”吧。

陈忠康 行书白居易诗一首 2015年
 
  陈忠康,196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199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曾工作于温州博物馆、温州师范学院。2005年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毕业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陈忠康自序书法虽为一技,然包蕴自然人生之理。艺术化人生与人生艺术化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命题。传统中很多附着于书法的功能已逐渐被这个时代所疏离,我试图以自己的实践去体验这些价值。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学古派,私意钦慕于如米芾、董其昌、王铎、何绍基等一路学古出新的路数。学书30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尝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色色的古人对话。面对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从不喜欢到喜欢,很多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打破很多自我局限的框架,这个历程,对自己既是实践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不断磨砺心性的过程。开悟需要这种渐修。所谓“字如其人”,书法的进步与人生的修炼是互为一体的两个侧面。
  这是我来北京10年的首次展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我近几年的作业,我把它看做我的人生某个时期的心迹记录。谨真诚希望各方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邱振中:陈忠康是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中一个典型的个案以前我就教过陈忠康,但上的课很少,没有什么深入的交谈。他考上我的博士生以后,我们接触多了,我对他也有比较多的思考。
  陈忠康是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中一个典型的个案。
  以前陈忠康的特点大家都清楚,他对传统所下的那种细致的功夫具有代表性。
  以前大家都在下功夫,但是陈忠康下的功夫有点不一样。他对传统怀有深厚的情绪,而且远比一般人单纯、执着。这就成为他重要的特征。人只能从自己已有的基础上发展:过去所接受的教育、训练、个性、遗传等。这个基础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在长期的生活中,在你的锤炼中,但是最基本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消失的。他选择的道路有他的合理性。

陈忠康 行书白居易诗一首 2015年
陈忠康 行书白居易诗一首 2015年

  以前我对他说,你已经走在自己的路上,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道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继续在这条路上深入,随时注意有什么新的可能性;第三点,人的精神和作品肯定是有联系的,你所选择的道路,要求第一流的传统文化修养,你就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同时适当补充现代文化修养。这是我给他的第一阶段的任务。我们今天不谈修养,我谈他的技术。他反复说到他现在由繁到简,这是不是反映了所有艺术创作的规则,或者是一个传统风格书法家的必经之路呢?我觉得,这倒未必,重要的是这里反映了他思考技法的进路。
  以前我们来看陈忠康的作品。他最好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东西,有古意,但不像王羲之、颜真卿那么复杂。这便得到很大的好处。当我们把事物简化到几个最基本的元素时,我们所有的精力都可以用在这几个点上,就能把这几个点把握得特别牢固。我们在复杂性上可能有所损失,但是在那种扎实、那种无可挑剔上,有决定性的收获。例如怀素,用笔当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实际上有很微妙的变化,但相对于张旭就简单多了。《自叙帖》牺牲了一部分用笔的丰富性,换取了速度和空间的丰富变化。这很合算,成就了他的风格,成就了他伟大的作品。陈忠康有意无意地也在这种算计中获得了一种优势。我们去看陈忠康掌握的那么几下,你可以说,并不怎么复杂。但是我和杨涛聊过,古代的书法家—超一流的除外—都掌握了几下?一个人只要掌握了这么五六下,最多七八下,你就可以在书法史上立于不败之地。我对陈忠康说,你最好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许多明代和清代人。

陈忠康 行草读墨札一则 2015年
陈忠康 行草读墨札一则 2015年

  以前陈忠康除了对用笔的思考外,对字结构也下了很多功夫。这功夫下到什么程度了?下到他“淡淡地放纵”的时候,那个神采还没变。这就很重要了。如果你仅仅写什么都像字帖中的字,那还不行,那还是一种初级的东西。陈忠康对字结构的把握—当我们的观察进入到作品里边去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他是很松弛地在处理字的结构。由于用笔、线质的轻松自如,在结构上便有余力。比如说,这是核心,他围绕着这个核心可以跳舞,但离开核心又不很远。当然,我们可以指责他,你为什么不跳得更远一点,但是这里有性格、目标的问题,也有艺术道路上循序渐进的问题。作为一位39岁的书法家,不着急吧?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你能跳得更远,在中国书法史的序列里,再上升几个台阶。
  肖文飞:陈忠康—书法的心灵捕手
  陈忠康是当代帖学书法的重要书家之一,代表了这个时代帖学书法的高度,这已经是书法界的共识。
  关于陈忠康书法的评论不在少数,大都立足于“二王”帖系书法这一立场。在此,我想避开碑与帖、现代与传统的纷争,从书法家的多重身份,展开对陈忠康书法的考察。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具有哪几重身份?曰:手艺人、字形研究者、文化人。
  齐白石从不忌讳说自己是个手艺人,石开先生也是。什么叫手艺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工具材料操控得无比熟练,一般人无法企及。《庄子》里“庖丁解牛”“运斤成风”,还有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纪昌学射”“卖油翁”等,记录的都是手艺人的典范。毛笔是书法的最主要工具,熟练掌握笔性,呈现笔法的丰富性,是衡量书法人水准的一个基本标准,这是表达的基础。

陈忠康 久为乞取七言联 2015年
陈忠康 久为乞取七言联 2015年

  陈忠康首先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书法手艺人,对工具材料尤其是对毛笔的掌控能力,当代还没有能出其右者。当代不缺思想,不缺个性,缺的是对毛笔作为一个“物”的“物性”的尊重,毛笔的物性,也即书写时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亘古不变,此即赵孟所说“用笔千古不易”。对古人来说,毛笔是手指的延伸,宣纸就像皮肤,毛笔接触宣纸,就像手指接触皮肤那样灵敏,正是在这不断推进的灵敏中,书法的意蕴开始在字里行间弥漫生长。人们常说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都过于虚妄,对于书法人来说,书写所依赖的工具就是自然,对工具材料性能的合理运用与开发,就是一个由“技”进乎“道”进体“道”见“道”的过程,解除工具材料对书写表达的障碍,达到心手笔的合一,就是“天人合一”。
  当代远离了汉字的毛笔日常书写,大多数人已经无法保持这种灵敏,心灵因此变得粗糙迟钝。陈忠康所下的功夫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大量的日常书写,由心及手,由手及笔,不断锤炼,时刻让自己保持着毫不逊色于古人的敏感,通过指腕之用,在毛笔的中侧转换之间,呈现笔法的丰富与细腻,把毛笔的物性合理地表现到了一种极致。陈忠康无疑是一个用毛笔讲“故事”的高手,通过深入到神经最灵敏末梢的笔触与节奏,把故事讲得委婉曲致,又惊心动魄。这是一种人与物合而为一的自由,是刹那拨动心弦的震颤,是触及心灵最隐秘深处的律动,“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提笔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所描绘的那个神一样的庖丁的感受,一定也鼓荡在陈忠康的胸中。

展览现场陈忠康陪同嘉宾参观
展览现场陈忠康陪同嘉宾参观

  笔毫之轻何以承载生命之重?普通的“一画”,却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 “大道至简”,“道在屎溺”。从毫末中见伟大,从日常中见深刻,从普通中见崇高,这一提升通道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没有被阻隔,这就是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当我们弄明白了笔毫这点事的同时,我们也就明白了自然、社会与生命。我想,这也就是陈忠康能坦然让自己首先做一个书法手艺人,坚定地把一生寄托于这寸余毫芒的原因所在吧!
  书法家又必须是一个字形研究者。书法是汉字的书写,把汉字写得有情有态,并符合我们的视觉审美以及文化审美,是对书法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验。

陈忠康 草书咏萱草诗三首 2015年
陈忠康 草书咏萱草诗三首 2015年

 
  汉字凝结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文明由此得到传承。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汉字就有种神圣感和敬畏感,“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只是到了当代,由于汉字的日常书写逐渐远离了生活,人们对它的情感日益淡漠。对一个书法人来说,这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可以凭借自己的浅薄胡乱糟蹋汉字。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不把它当汉字看待时,会觉得它在视觉上很舒服,而把它当汉字看待时,却怎么看怎么别扭,这说明汉字造型有它自身的规定性,也说明汉字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有文化的含义。

 陈忠康 小楷苏轼词一首 2015年
陈忠康 小楷苏轼词一首 2015年

 
  陈忠康对汉字的情感在我们的交谈中时时流露出来,既敬畏又亲近,他把它们都看成是具有独立生命意识的个体,在他内心里,每个冷冰冰的铅字都会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背后都有着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董其昌、倪元璐等先贤们伟大人格力量的支撑,或儒、或道、或释。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用笔,更多的体现在汉字造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具有很高的辨识度。陈忠康对先贤不同的结字原则体察入微,了然于胸,其表现出来的记忆力让人惊叹,在当代同样也是无出其右者。先贤的这些宝贵财富都幻化于毫端,从“六经注我”到“我注六经”,在大小、正欹、张弛、疏密、浓淡、枯湿的自然合理的展现中,在用笔与结字的互生互证中,陈忠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中国哲学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独特思考。

陈忠康 行书古诗三首小品 2015年
陈忠康 行书古诗三首小品 2015年

  书法家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文化是几千年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性积淀,虽然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会有所微调,但如果从历史长河的视野来观照,它是一个超越时空的稳定系统,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书法家,都会依托宏大的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艺术判断、选择及实践,由此产生的艺术作品,自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陈忠康 小楷杜甫诗二首2015年
陈忠康 小楷杜甫诗二首2015年

  当代不乏有情趣的书法作品,但大多是小趣、丑趣、恶趣,在漫长的书法历史中,这只能作为一朵小浪花,稍纵即逝。陈忠康不是书法界最有学问的人,但一定是最有智慧的人之一,以他的圆融通达,显然不屑于小情小趣,而是直驱书法中正大气象,直取几千年来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平淡冲和,即使是奇、拙、逸,也是统摄在这最高审美的理想之下。别人取“小”,他取“大”;别人取“欹”,他取“正”;别人趋“偏”,他就“全”;别人趋“易”,他就“难”。这是他站在整个书法史,立足几千年渊源与流变的宏大视野下,依据自身的性格、成长经历及学术背景做出的判断选择。
  陈忠康遵循自己的心性,沿循着书学传统的修为方式,按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塑造自己的书法品格,心无旁骛,在不断学习经典的同时,全面加强自己的综合素养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修养,以期水到渠成,达到最终的人书俱老。
  纯粹,坚定,对传统的恪守,这是陈忠康书法最动人最可贵的地方,但同时,对其书法评价的分歧也就由此产生了。文化虽然是一个稳定的系统,但具体到某个时代,都会注入新的内涵,打上这个时代的印记。那么,书法是不是也应该表现这样的思考,融入这个时代的特色?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陈忠康 草书王宠诗一首 2015年
陈忠康 草书王宠诗一首 2015年

  书法家是手艺人,是字形研究者,是文化人。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普通的标准,以此来评价陈忠康,似乎有些轻慢,但当我们深究其内涵,却又成为了一个很难企及的高度。
  “陈忠康最好的作品已经超越了许多明代和清代人”,其导师邱振中先生在8年前就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即使就此裹足不前,这样的评价足以让一个人荣耀一生,但对于陈忠康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陈忠康还应当承载当代对书法更高更远的期许。
(期刊责编:王青云)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3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