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之光』是天津美术馆与天津博物馆在二○一五年合作推出的重要馆藏陈列展。该展精选天津博物馆所藏历代书法五十余件,年代上迄晋唐下至清。这批藏品的入藏年代基本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天津两大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历史博物馆都通过各种渠道入藏了大量藏品。二○○四年,两馆合并成立天津博物馆,馆藏量达到二十万件之多,特别是书画藏品的质量和数量在国内位列前茅。就书法收藏而言,既有东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碑拓本,又不乏后期书法大家的传世佳作,尤以明清时期的藏品最丰富,几乎涉及所有史上名家。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颇多经典之作,比如本次展览展出的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元杨维祯行书《梦游海棠城记》卷、明张弼草书《太白诗仙》卷、明徐渭行草书《七律诗》轴、清郑燮行书《怀素自叙》轴等。本文将结合书法史对其中的重点藏品加以介绍。
唐摹本王羲之《寒切帖》

东晋 王羲之 寒切帖(唐摹本) 天津博物馆藏
晋唐虽是中国书法史的早期阶段,但却产生了广为后世膜拜的经典法书,书体从汉代的隶书演变出章草、行书。我们所熟知的晋唐杰出书家基本是贵族,属于汉代发展起来的士族门阀阶层。南北朝至唐代,士族与文化结合转为文化贵族,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王朝的命脉。晋唐时期,贵族书家具有后世文人艳羡却很难达到的独立精神,他们的书法风格自由洒脱,但法度严谨精确,家学深厚。最具典范意义的书家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出身于山东琅琊王氏望族,永嘉之乱后南渡,迁居山阴(浙江绍兴),与另一望族谢安家族联姻,有『王谢』之称。王羲之《寒切帖》即是写给谢安的信札。天津博物馆藏本为唐代钩填本,又称《谢司马帖》《廿七日帖》,硬黄纸,有乌丝栏。该帖共五行,五十一字:『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此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史料记载谢安在公元三六○年出任恒温西司马,故此帖断为王羲之晚年作品。唐人孙过庭论王晚年书云:『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观此帖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加之唐人出色的钩填技术,较完整地保存了王羲之晚年章草书法的风貌,确如孙过庭所言。
《寒切帖》原为册页后被装裱成手卷。从钤盖的收传印可知,原作曾入梁朝内府,南宋时唐摹本入藏绍兴内府。明代流入民间,先后经董其昌馆师长洲韩世能、太仓太原王氏家族递藏,历王锡爵、王衡、王时敏祖孙三代。期间,娄坚、董其昌曾获观并在卷后题跋,董将此帖断为真迹:『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铱,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清初转归进士李坦园收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入藏天津艺术博物馆,现为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代杨维祯《梦游海棠城记》

元 杨维祯 梦游海棠城记1370 天津博物馆藏
卷元初书法崇尚复古,赵孟、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但他们的书风多继承晋唐,缺乏创造性。元代晚期出现了一些独具个性的书法家,如杨维祯等人,在行草书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杨维祯,(一二九六—一三七○) ,字廉夫,号铁崖,诗文书画皆擅长,居元末诗坛领袖的地位,其诗作称『铁崖体』,诗风纵横奇诡,在明初有『文妖』之讥。而其书画风格与诗文相一致,极具个性。明初洪武二年(一三六九)正月十二,七十四岁的杨维祯同弟子张习、袁用等在张麟三味轩观赏元初名画。第二天夜里梦游仙境海棠城。两天后的正月十五作诗并书之。全卷三十二行,四百零一字,共分为记、诗及跋三个部分,以宋代藏经纸写成。诗前记梦,文辞诡异、瑰丽,诗后跋文同样想象力丰富。据跋文可知,有仿效宋代石曼卿梦游芙蓉城之意。字体兼有章草的古朴和行草的流畅,书势绵密而意象生动。
晚清收藏家顾文彬的《过云楼书画录》著录过一件二十七行版本的杨维祯《梦游海棠城记》卷,后有明詹景凤题跋,此本文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引首钤印亦不相同,应非同一件。不过,顾文彬提及他还看到过『与此相同,而字体略小』的一卷,并认为杨维祯『当时书遗铁门诸弟子,合有数本,良无可疑』。考天津博物馆藏传世本纵三十点五厘米,除去天地,每行空间约有十五至十六字之多,较符合顾文彬所言字较小的一本。本卷上有明末鉴藏家项元汴藏印多方,可见宝爱之情。至清代先后经年羹尧、王文治女婿陆恭收藏,卷首即由王文治题字。清末民国时为鉴藏家汪士元所有,并被著录于他的《麓云楼书画记》中。杨维祯书法传世很少,仅有的几件也多是题跋形式,单独的字卷仅此一件。
明代的『吴门书派』

明 张弼 太白诗仙 天津博物馆藏
『吴门书派』是指明代中期聚集在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古称『吴』)的文人书家所创立的书法流派,脉流上可追溯到明初的宋克,经徐有贞(一四○七—一四七二)、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李应祯(一四三一—一四九三)、吴宽(一四三五—一五○四)、王鏊(一四五○—一五二四)等人,传至祝允明(一四六○—一五二六)、文徵明(一四七○—一五五九)最终奠定了这一流派的格局。因科举应制及官僚机构书写的需要,明代楷书的主流基本为工整却缺乏变化的『台阁体』。『吴门书派』早期成员徐有贞、沈周、李应祯、吴宽、王鏊等人率先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摈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提倡发扬个性,自立门户,其书法思想和实践对『吴门书派』的最终形成及兴盛有着直接的影响。

明 王鏊 七律诗1502天津博物馆藏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吴门画派』的开山鼻祖。书法师法黄庭坚,遒劲奇崛,一改庸俗的宫廷『台阁』气为雅韵的文人书卷气,为『吴门书派』之开端。馆藏沈周行书《五言诗》轴是其中年时期作品,结字、行笔中清晰可见受黄庭坚的影响。吴宽,字原博,号匏庵,成化八年(一四七二)进士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吴宽在『台阁体』风靡时,不与时习合流,转而直师宋人,馆藏其行书《廷试读卷诗》轴书于弘治癸丑(一四九三)廷试读卷期间,结体朴茂浑厚,舒展自然,颇显意气风发之态。王鏊,字济之,世称震泽先生,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书法师晋唐,笔画清劲峭拔。馆藏书于弘治十五年(一五○二)的投赠诗文行书《七律诗》轴,结字纵长严谨,得峭拔风神,是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

明 王鏊 七律诗 局部
王鏊是祝允明的文学老师,对祝允明、文徵明都有很大影响。祝允明,字希哲,自号枝山。行草书册《归田赋•乐志论》是他中期作品,书清劲丰茂,挥洒自如。『吴门书派』的另一位代表,也是『吴门画派』重要画家的文徵明,初名壁,后以字行,号衡山居士,青年时代曾从沈周学画,又从李应祯学书、吴宽学文。行草书早年师法苏轼、黄庭坚、米芾各家,后出入于怀仁《圣教序》,最终形成了自己运笔遒劲流畅的个人风格。馆藏行草书《七律诗》轴多用中锋,运笔遒劲流畅,在黄庭坚的基础上稍加放纵,别具风貌。
明中期之后有影响力的书家有王宠。王宠,(一四九四—一五三三),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是继祝允明、文徵明之后『吴门』书坛崛起的又一代表性书家。晚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书论》中言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馆藏行书《西苑诗》卷作于明嘉靖九年(一五三○),是作者三十七岁时的作品。通篇气度雍容,结体俊美,疏朗有致,是其端正典雅书风的代表。
这一时期的吴地代表性书家还有唐寅(一四七○ —一五二三)、文徵明之子文彭(一四九七—一五七三)等。馆藏唐寅为王鏊作行书《七律四首诗》卷结体雍容,与其绘画相得益彰。此卷曾经明末鉴藏家袁枢收藏,民国时期为吴湖帆珍藏。吴湖帆在卷后题跋考证创作时间在正德己巳年(一五○九),唐寅时年三十九岁。文彭书法继承家学,与鉴藏家项元汴友善,馆藏六十一岁作《傲园杂兴》册即写给项元汴。全册共二十开,以草书录南朝沈约《修竹弹甘蕉文》和西晋张敏《头责子羽文》,结体张弛有度,变化多端。册中署:『嘉靖戊午六月三日戏书于墨林之退密寮,三桥文彭记。』册尾自题:『越六日,再过墨林书斋又复戏此,将以掩前之丑,而前不可掩,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一笑,弃之可也。三桥文彭记。』
明代的『云间书派』
明代书家的身份有官员、文人、画家,或者兼而有之,最著名者如董其昌。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字玄宰,号思翁,华亭人。早年因书法不佳影响仕进,遂发奋练书,终成一代名家。董其昌在书学上提出的书法史观『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影响深远,不亚于他著名的『南北宗论』。馆藏董其昌书法作品较为丰富,各种书体、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收藏。其中,行草书《临十七帖》卷,书于明万历三十六年(一六○八),虽是临帖,但充分显示出董其昌驾驭多种书体的能力和娴熟的技法。行书《论书》轴是写给其孙的书论,作于公元一六三一年,董其昌时年七十七岁,晚年俊朗秀逸而气韵深厚的风格,以及自然之趣在此作中可以窥见。

明 沈周 五言诗天津博物馆藏
董其昌将『云间』(华庭别称)籍的若干书家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地域性书法群体——『云间书派』,以抗衡『吴门书派』。在他的名单里有明早期华庭书家张弼(一四二五—一四八七)、中晚期莫如忠(一五○八—一五八八)、莫是龙(一五三七—一五八七)父子,陈继儒(一五五八—一六三九)等人。『云间派』书法大多跳出了赵孟、文徵明等人的影响,追求宋人意趣。张弼,字汝弼。明宪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进士。长于诗文,草书甚佳,被评为『颠张复出』。尝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馆藏草书《太白仙诗》卷以草书临苏轼同名行书作品,后有自题跋文两个部分,全卷用笔奇崛,线条流畅,生动活泼,气势贯通,变化丰富,反映了张弼草书的典型面貌。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文学家兼书画家,二十九岁隐居不仕,有高士之名,书法学苏轼、米芾。行书《贺吴伟业等诗》册写给好友吴伟业、王时敏等人,书风风姿绰约,飘逸潇洒。明末清初的个性派书法
除以董其昌为代表的『云间书派』以外,明代晚期至清初还出现了一批追求独特艺术表达的书法家,代表书家有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黄道周(一五八五—一六四六)、傅山(一六○七—一六八四)、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朱耷(一六二六—约一七○五)等。

吴宽 廷试图卷诗1403 天津博物馆藏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老人,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个性的书法家,他自称『吾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影响直达当代。其书风奔放狂肆,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馆藏行草书《七律诗》轴,通篇迅急挥洒,一气呵成。结体、行笔不受规矩法度之羁绊,书风奔放,是行书中的佳构,也是徐渭的代表作。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早年曾与倪元璐、王铎相约攻书,以期革新书坛。行书《读倪鸿宝疏五律诗》轴,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王铎,字觉斯,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他一生苦攻书艺,立志革新,与向古人学习、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对立,开创了面目一新的一代书风。其行书《自作诗》轴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书法特色。但他入清后为官,为时人非议,对其书名不无影响。傅山是明末清初与王铎齐名的个性派书家,于真、草、篆、隶无不擅长,提出学书之法:『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而其草书有『豪迈不羁,脱略蹊径』之誉。馆藏草书《读传镫诗》轴,用笔刚健沉着,体势联绵飞动,笔意奔放,具有张旭、怀素的风姿。通篇二十八字,豪迈不羁,表现出酣畅淋漓、潇洒超逸的艺术境界。傅山入清之后不仕新朝,成为著名的遗民书家。朱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等,擅书画,以水墨花鸟写意为主,画风无拘无束,书法亦不遵成法,自成一体。馆藏行书《程子四箴》轴书程濒注《论语》句,将篆书笔法融入行书之中,用藏锋、直笔写出藏头护尾、粗细相对匀称的笔画,在端正中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连带和字形的简化来求得通幅书法的变化,整幅书法均衡、工整而又婉约多姿……
(本文作者系天津美术馆学术典藏部副主任)
(期刊责编:王青云)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