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守望中的乡土——解读郑艺

时间:2017-02-22 13:37:51 来源:《艺术品》2016年04月刊 作者:邓 珂   0

  郑艺,一九六一年生于哈尔滨。一九八五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哈尔滨画院副院长、哈尔滨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油画艺委会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绘画系主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艺委会委员。
 

 
  八五思潮以来,西风东渐。各种主义与思潮风起云涌般地充斥在中国油画家的观念与实践中。于是先锋并举,异帜纷呈。然而,就在焦虑与鼓噪中,仍有一批理性与沉着的画家,他们时刻恪守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从不同的视角,表现乡土、表现民生,在前辈既有的视觉经验中,拓展出独具特色的绘画空间。他们将写实主义、象征主义绘画的传统重新组合,又一次把乡土与农民的主题,赫然推向新世纪的舞台。无疑,来自北方,并始终关注北方的画家郑艺,正是这个群体重要的一员。由此,我们试图将郑艺的绘画语言作为个案,进行阐释与解读。
  在当代中国油画史上,郑艺的作品曾一直被定格在“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流派之中。这种所谓的“现实主义”是指题材的选择,而“写实主义”是仅就其创作的手法和技巧。这一点,甚至连郑艺自己也无可奈何地任其评说。事实上,这种概念先行的理论界定和划分不仅阻碍了我们对郑艺绘画解读的深入,而且更会局限了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精神品质的完整性。因此,对郑艺绘画的正确解读,也正是我们应该加以逾越的一种由思维惯性而形成的审美盲点和误区。
  其实,大凡优秀的绘画作品,其蕴涵的精神质素是无所穷尽的。所以说,任何一种设定的概念和阐释都会以损耗其自身的丰富性而付出相应的代价。绘画,应当以它自己的方式和个性特征,在静谧的一隅,从容地自我呈现和默默地自我言说。
  无疑,在当代纷纭的画坛上,郑艺的作品便具有了这样特立不群的艺术品质。

郑艺 北方 140cm×180cm 1989年
郑艺 北方 140cm×180cm 1989年

郑艺 秋水130cm×162cm 2000年
郑艺 秋水130cm×162cm 2000年

一、蔚蓝:沉郁中的深情

  色彩,是大自然的造化对人类视觉的一种馈赠。而画家又通过微妙的精神活动和心理动机将其主观化而再次呈现于我们的眼前。因此,色彩不仅是构成绘画技法的重要元素,同时,它也是表现绘画精神与品质的重要依托。一位画家的色彩偏好与运用色彩的习惯,也足以映现出他感知世界的态度和内在的气质。
  由此,我想到了郑艺绘画中不断呈现的那片沉郁的蔚蓝。
  《北方》,作为一件颇具新意的时代力作,在带给人们以新的视觉体验的同时,也确立了“郑艺式绘画”的正式登场。画面展现了一组羊群,行进中正在艰辛地觅食,地平线下是贫瘠而又黝黑的土地,画面静穆而沉郁,表现了土地上生命与大自然的冲突与和谐、无奈与抗争等多元的审美意象。画家以音乐般的节奏在表诉了一种矛盾与冲突的刹那,转而又以亮丽的音色重新营造出一种完美的和谐。这便是画面上方占居作品三分之二的位置上,画家以渐变的手法精心涂抹了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它辽阔而悠远,明快却又渺茫。这是“郑艺式的绘画”形成的风格原点,更是画家本人描述心灵感悟后的一种带有抽象意味的抒情方式。在这之后,郑艺便将此方法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品中去。从《走进永恒》《驰骋的心》《眺望新世纪》到《炽心已飞》《广阔天地》《秋水》等,都有一片蔚蓝涂就的天空。它如同交响曲中反复迭起的副歌,营造出一种明快的视觉体验。在生命与自然、生存与土地、风物与山川、时间与无限的人生感喟中,画家以凝重的深情色调,一次次的将希望与轻松付诸于笔下的那片沉郁中的蔚蓝。

郑艺 眺望新世纪180cm×130cm 1998年
郑艺 眺望新世纪180cm×130cm 1998年

  蔚蓝是天空与大海的颜色,因此在人类的视觉体验中,它沉郁而凄美。郑艺恰到好处地将此色彩意象,运用在他关于土地与生命的讲述中。那些生发在瓦砾、墙垜、草莽与田垅间的故事,平凡得甚至有些琐碎。尤其是他对土地与柴草真情执着的描绘又近乎繁杂与冗长。但这些杂乱的场景在画家从容的整饬中,又是那样的有条不紊。而且在蔚蓝的底色下旋即便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感和动人的力量。于是,土地与衰草也显现出生机,那些带着木讷神情人物的脸上也露出了希望……这是“郑艺式绘画”的狡黠与智慧,也是画家妙用色彩、凸显个性的一种视觉探险,它更是郑艺绘画鲜明的色彩观和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图式:抒情与唯美

  在构成“郑艺式绘画”的风格图式里,强烈的抒情特征总是留给观者最为突出的印象。作为文学式样中诗歌所擅长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抒情性所表达的总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微妙感受。它以直觉和观照的方式来描述生活,以精神和理想的模式去感受人生。在绘画史上,希什金、列宾、苏里柯夫等为代表人物的近代俄罗斯绘画就带有强烈的文学与诗的抒情特征。无论是他们所描绘的森林、田园、村落还是那个大时代风云际会中的人物和历史场景,都无不受到文学品格和诗歌气质的指引和影响。而且十九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艺术所散发出的那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沉郁、厚重的历史感又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不仅影响了整个绘画史的历程,同时也影响了几代中国画家的创作与审美理想。郑艺绘画的风格与成因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

郑艺 炽心已飞 165cm×195cm 2003年
郑艺 炽心已飞 165cm×195cm 2003年

  郑艺生长在具有浓郁俄罗斯情调的北国边城哈尔滨。受此异域文化的影响,少年时期便热衷绘画的郑艺便将俄罗斯画家列宾当作英雄般地崇拜。《伏尔加的纤夫》《意外归来》这些反映民生与记录生活片断的历史巨作给少年的郑艺留下了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记忆。尤其是列宾所创作的系列人物肖像——那些一张张带有鲜明时代印痕与生活气息的精神与面孔,成为郑艺日后人物绘画的视觉原型和精神依据。还有如苏里柯夫的《女贵族莫洛卓娃》《近卫军临行的早晨》,这些大场面大制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宏阔与凄美,更为他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植入了某种深沉与厚重的因素。此外,希什金笔下所描绘的如歌似的田园与森林、瓦希里耶夫的冰雪,静谧与深邃中,发散着一种摄人心魄的永恒魅力,他们都是“郑艺式绘画”形成中潜在的精神质素以及审美的动力和源泉。在郑艺的画室中,至今还悬挂着俄罗斯巡回画派的精神领袖勃拉姆斯克依的那件《无名女郎》的印刷品。不难看出,这位曾以唯美见长的抒情画家更成为郑艺创作中的一位精神导师。

郑艺 凡心已炽160cm×180cm 1999年
郑艺 凡心已炽160cm×180cm 1999年

郑艺 早春 40cm×50cm 2005年
郑艺 早春 40cm×50cm 2005年

郑艺 稻草人130cm×160cm
郑艺 稻草人130cm×160cm

  可见,郑艺绘画中所呈现出的抒情特征与唯美的祈尚,一方面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提炼与深爱,而另一方面则与他从少年时代起对俄罗斯绘画的迷恋和陶染不无相关。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中国的画家们纷纷改弦更张,从对俄罗斯绘画的热衷转向对欧洲传统的借鉴。郑艺虽然也陆续接受过学院派的训练和尝试,但他却能在纷纭的思潮与流派间,恪守、坚持自己的绘画理想,而且义无反顾地行走在这条近乎孤寂的创造历程上。
  这一点,郑艺的确是孤独的。一如他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冷逸与神奇的美感。二十余年里,他一笔一笔地涂抹着,一片天空、一支草棍、一块泥土。从生活的细节出发,从心灵的一隅开始抵达。这正是他作品中举凡人物、道具无不充满情怀与生命力的秘籍所在。

郑艺 晚秋 120cm×180cm 2010年
郑艺 晚秋 120cm×180cm 2010年

  总而观之,郑艺绘画的图式构成是以人性为基调,画中的冲突与和谐多是围绕生命、生存、希望与艰忍、抗争为主题。它突出真切地反映了人类生存中的某些困惑、茫然与无助,当然也有憧憬中的希望与宿命般的安详。但郑艺始终都会以抒情的手法去瞩望和描绘,唯美的理想也一直成为他化解冲突与逾越现实的精神解脱。这或许正是郑艺以及所有艺术家们所能够承荷的唯一使命。

三、情结:大地的吟唱

  土地,做为生存与万物寄息的依托,在人类的视野中,它也成为文学艺术家所歌咏的重要主题。纵观郑艺绘画的历程,土地,作为一种隐喻和象征,也一直贯穿在他二十年间的创作之中。他笔下那北方的旷野,冬日在沉睡、夏日在燃烧;苍茫与深邃间,多情而沉郁。如创作于1998年的《蕴》就是直接以土地为对象的作品。作品描绘了北方某一场域中的旷野,沟壑连绵间杳无人迹,只有阡陌间偶而驶过的牛车留下的两道辙印。画面苍凉而悠远,黑土的肌理在光影中时而呈现,刹那间的凝视使人压抑、沉闷甚至没有声息,庄稼枯干后的杆叶在风中间或的偶尔摇曳。仅有画面上方露出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尽管遥远而稀薄,但它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郑艺 多思季节 120cm×100cm 2004年
郑艺 多思季节 120cm×100cm 2004年

  这正是郑艺描绘土地的绝妙之处,他细腻到一棵草杆,又概括到天地之间。土地由他一番经营与描绘后,便具有了一种奇异的力量和美感。而且随着画面主题的转换,这土地也便具有了不同的性格和质感。如《炽心已飞》中弹奏耙子农夫脚下的土地是那样的热烈,稀松的土质在阳光的映衬下,瑰丽而多姿,仿佛也在一同吟唱。《北方》中羊群所觅寻的土地静穆而郁结;《秋水》中女性背影脚下的土地,又是那样丰盈而饱满。总之,郑艺作品中的土地充满了人情的味道,它会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而呈现出与之类似的个性与气质。从而我们也可以感到,土地是“郑艺式绘画”永远不变的主题。那些随着时空而消长的人物和场景,或者真正可以看作是变幻的道具了。这正是画家郑艺非比寻常的土地情结。从经验意义上来说,土地是坚毅、厚重与永恒的象征和缩影,同时又体现了一种沉实、安稳和归宿的精神意象。这一点又恰恰与画家本人的个性、气质、情操相契合。因此,土地才会在他经验的世界中呈现出如此绚丽的色彩与醉人的芳香。

​郑艺. 历史的审判340X600 2006年
郑艺. 历史的审判340X600 2006年

  郑艺的创作是坚实的。一如他所钟情的土地。他在沿着个性奔走的同时,又时刻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没有矫情和伪饰以及冲动间的造作,那的确是一种发乎心灵深处的爱与深情。郑艺的艺术视野又是宽阔的。他在继承俄罗斯绘画传统的同时又能借鉴先进的欧洲写实技术手法,在他对社会与生活的细微品啜中,酝酿生发出不同寻常的人生感喟,进而又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是我们穿过作品的视觉表象走进画家心灵之际的意外收获。

四、转型:在历史的纵深处

  多年以来,郑艺绘画的主题一直围绕着农民与乡土,并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甚至在他乔迁北京后,他仍魂牵梦绕着那片给予他艺术创作灵感的北方及其广袤的黑土地。时而也回去采风、收集题材。这期间他又围绕着土地创作出了一系列的精典力作。与此同时,也有人预言郑艺可能再也走不出这块土地,去开拓一下其他领域或题材的创作和探索。的确,连郑艺本人也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会一直深陷其中而不能超越。偶而也想尝试一下,但又苦于没有合适的突破口与机遇。2006年,郑艺突然接到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命题性创作,给予他的内容是关于“粉碎四人帮”的那段历史。在短暂的犹豫与思考后,郑艺便全面地进入到了作品的创作状态之中。在收集那一段历史的相关文献过程中,郑艺愈加感到这个题材创作的难度。因为“粉碎四人帮”是一个并不十分遥远的政治性事件,其中有很多涉及事件的人还健在。此外,如何以视觉的形式去表现那一时刻,处理不当则容易陷入“脸谱化”的窠臼。在对这些问题诸一的考虑后,郑艺开始了他创作的草图设计。从铅笔稿到彩色稿,小到寸余、大至丈寻,郑艺不厌其烦地精心修改,并对每个人物的表情都进行了文字描述以及素描造型设计。在经历了近三年的苦心经营和艰辛卓绝的创造努力中,这件大型历史性巨作渐至接近尾声。同时完成的还有等大的一件黑白版的姊妹篇。而最终将作品的名称确定为《历史的审判》。
  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意图是用美术的形式再现自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寻求民主以及和平解放、当家做主的重大历史事件,借此使后人不忘历史、鼓舞民族士气。所以这对于郑艺的创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强调真实又会削弱艺术,艺术地呈现又会曲解了历史。最后,郑艺还是采用了一种客观的或者称之为“社会学的视角”去表现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画面采用正面全景式的构图方法。众多的人物很小并铺排在画面的下方,与上方醒目的国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象征和寓义着法律的庄严和正义的力量。被审者面向观众,这一点是画家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但恰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是为仔细刻画被审人物的面部表情提供了一个正式的角度。由此,我们才能看到江青的傲慢、张春桥的狡黠、王洪文颓败以及姚文元的木然等各种极能体现个人性格与内心活动的表情。同时,在与观众正面的视觉交流中,又彰显和深化了《历史的审判》的主题与意义。


 
  2009年9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在众多的作品中,《历史的审判》格外引人注目:一是由于题材的复杂性。二是因为作品独特的表现手法。“郑艺式绘画”连同画家本人也获得了专家同道以及观众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也标志着郑艺在多年以来形成的艺术风格与题材中又一次成功的转型和突破。
  艺术的创造是如此的神奇,艺术的道路又是如此的宽广。我们有理由相信,画家郑艺会以他敏感的心灵、深情的瞩望,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为历史和未来留下更多更好的时代画卷。

(本文作者为学者、书画家)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4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