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浙江诸氏兄弟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

时间:2017-07-20 11:13:16 来源:《荣宝斋》2016年12月刊 作者:徐惠林   0

鹤鹿溪『耕读传家』

  发源于浙北鸿蒙绵延的天目山之西苕溪,沿安吉五峰山一路奔泻,支流环绕村庄西北,引来无数仙鹤和麂鹿栖息,故名鹤鹿溪;所在村庄也就被称为鹤鹿溪村。『鹤鹿有灵,耕读传家』,它们的出现的确给这里带来了丰饶富足,村子越来越大,出现了好些大户人家。

诸氏兄弟之父诸献庄像
诸氏兄弟之父诸献庄像
 
  清晚期,诸姓大户在鹤鹿村尤显。《诸氏宗谱》载,诸代世居淮阴,宋靖康年间,尚书公诸尚三子诸季奉父命迁徙安吉。次年吴昌硕的祖先吴谨也迁徙安吉,与诸氏同村而居,时称『诸吴村』。至元代,诸氏从诸吴村迁出,先后住过梅溪、昆铜等地,明代迁到鹤鹿溪。
  诸氏一门向以耕读传家,蔚然成风。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诸氏主人诸献庄成为秀才。他奉承耕读传家祖训,为人忠厚,性情恬淡,雅好诗文,擅长书画篆刻。他在自己家里开设私塾,名谓『九房书厅』,聘请乡野名流梁漱石老先生执教。常年学生总在八、九人之多,前后加起来有百多人。学生中不仅有自己的几个儿子,还有考取黄埔军校一期的胡宗南、十六期的诸维等人。
  诸献庄有八个孩子,其中六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中,老大诸闻蔚,读书非常用功,记性也好,课文背诵如流。先为县立中学国文教师,后成为税务精英。擅诗文。老二诸文韵,即为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之一的诸闻韵。老三诸文艺,小时受伤,有所不便,读书却爱不释手。尤喜作诗,一日一首,吟以为乐。他是潘天寿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号称『天北诗人』。一九四一年出版《艺桔园诗钞》一册。一九五七年自整理部分诗稿请郭沫若评阅,郭复书称诗『火侯颇深,五言比七言好,质朴有唐人味』。一九七三年又自整理八十一篇一百二十四首诗稿,并作自序《艺橘园诗集》。老四诸文萱,即诸乐三,初学中医,后随仲兄学画,成为享誉遐迩的一代名家。老五诸文萃,亦以文为生,从事教师职业。老六诸文华,自幼聪明,抱负远大,考入黄埔十七期。抗战时从事邮政工作。大女儿文蕙(生在文萱之后),嫁到梅溪村,小女儿文兰(生在文萃后),高中毕业后出嫁,随夫到杭州。老五老六以及两个姐妹,也都或多或少有诗画才能。
  迄今,在诸氏旧居的门楣上,仍存有青砖刻成的『耕读传家』四个雄劲大字,乃姻亲吴昌硕亲笔手书,正是对其家学文脉极好的肯证。

传吴派衣钵 添美术新境

  以地缘、姻亲、师承而观,诸闻韵和诸乐三兄弟无疑是吴昌硕最纯正的弟子,也是发扬光大昌硕艺术的传灯者。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及艺教系主任诸闻韵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及艺教系主任诸闻韵
 
  他们同是安吉孝丰人。诸氏兄弟是昌硕表侄孙—吴昌硕之子东迈之妻王微青是诸氏母亲的表妹。
  诸闻韵小吴昌硕五十一岁。他自幼受家学熏陶,沙盘习字、颂读诗文、雕竹刻木,涉笔成趣。为了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及正规的现代化学校教育,夯实深厚文化根基,他先后入私塾、公立吴兴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凭借聪慧天分和勤奋努力,在文学功底、书画才能方面已闻名乡里小有成就。一九一五年二十一岁时他受聘任原孝丰县的王氏小学图画教师。
  民国初年吴昌硕从苏州移居上海后,声名大显,成为海派巨擘。家乡亲友引以为荣,收藏其不少作品,诸闻韵有幸得以观赏,眼界大开,便生赴沪拜师之念。《诸闻韵年表》(简本)里说:『一九一五年乙卯,二十一岁秋……因其诗画得姻亲吴昌硕赏识,旋赴沪担任吴府塾师。拜吴昌硕为师,为其入室弟子。』诸闻韵之子诸天觉在《吴昌硕与诸闻韵》一文中写到拜师细节:『装香叩拜、行大礼拜昌硕为师。当时大师急曰:「不可!不可!吾从不收徒弟,如此大礼不堪领受,还是兄弟相称、无拘无束、相互商议、论诗作画岂不自在。」』诸闻韵成为吴昌硕的首位入室弟子。住在吴家,任吴昌硕孙女棣吟、孙子长邺等的启蒙老师。

《闻韵花卉画册第一集》出版于1932年10月,由上海金城工艺社出版发行。封面为经亨颐题签,内页图画为精美的珂罗版印制
《闻韵花卉画册第一集》出版于1932年10月,由上海金城工艺社出版发行。封面为经亨颐题签,内页图画为精美的珂罗版印制
 
  因为是『开门弟子』,诸闻韵一直得到吴昌硕格外关爱。吴昌硕常带闻韵出入『海上题襟馆』,后引荐正式加入该馆,以文会友切磋金石书画。晚年的吴昌硕,享誉卓著,众多的书画馆社会员及一大批中外著名人士、师友、弟子如陆恢、王一亭、黄宾虹、于右任、经亨颐、章梫、刘海粟、陈师曾、潘天寿、沙孟海等前来拜访,而吴昌硕自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用于诗、书、画、印创作,其子吴藏堪、吴东迈也应接不暇,他就充分信任诸闻韵,让他主动承担大部分的应酬、接待工作。
  对于诸闻韵的『成长』,吴昌硕也是积极推介。一九二〇年初,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美专)刘海粟校长为加强国画教学邀请吴昌硕去教画。吴昌硕却说:『我年纪大了教不动,我给你推荐一个年轻的,我的学生,你看怎么样?』此后诸闻韵得担重任,被聘为艺教系主任,有了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1935年,白社成员在西泠印社合影。左起:吴茀之、张书旂、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张振铎、郭沫汶
1935年,白社成员在西泠印社合影。左起:吴茀之、张书旂、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张振铎、郭沫汶
 
  耳提面命、亲炙指点,诸闻韵的才学、品格与艺术日益精进,吴昌硕给予肯定、赞赏。一般情况下,吴昌硕吟诗作画时不喜欢有旁人观看,但诸闻韵例外,可在一边观摩、学习。有时才思泉涌,诸闻韵把拟好的题跋待吴昌硕画毕再呈上说:『公公侬看好不好!』吴昌硕看后常是击节叫好,有时略加修改就落笔题在画中。吴昌硕长孙吴长邺回忆:『仰头见到闻韵先生总是站在一旁,将在纸上拟好的题跋交给我公公,经略加修改后就落款在画上。先生聪明、思路敏捷、格调创新,甚得我公公赞喜、厚爱。』

1936年,诸乐三在上海美专
1936年,诸乐三在上海美专
 
  兴尽处,吴昌硕还与诸闻韵『唱和』,将新作相赠。一九二○年六月一次作画后,闻韵笑对老师昌硕的题诗说:『公公侬写错了,应该是老夫四十年画梅。』先生不但不生气,反而写下『老夫画梅三十年,闻均诗人笑笑』,并将此老梅图赠予诸闻韵。图画中,梅干老辣虬结,骨力深厚,梅花如雪,全以大篆草出之。同年仲秋,吴昌硕又以猎碣文对联一幅赠诸闻韵:『抱有弓矢简邋户,棕迪鰋鲤识渔舟。』既称赞其才学,又鼓励他的创造。
  一九二二年夏,七十九岁高龄的吴昌硕赠诸闻韵行书『金笺扇面』,其自谦款曰:『闻韵老兄嘱录幸教我。』扇的反面是诸闻韵题诗,正面是大师的长集古诗:『疽不背发瘫患头,运较亚夫高一筹;亚夫已矣我独活,痛定未定还蹙额;针锥炮烙坐默受,权当鹿台临暴纣;纣与不纣今勿谈,大义抹去仇北南;聋已吾衰且蜷舌,岁莫移灯卧雨雪;雨止雪快晴海色,天糜平舞我不要;月影若青莲并风,虚蹑八方雪疾从;缶击不与斗撞同,胸无芥蒂即是口;特健药那识愤王,气概乃有虞八方;舞帐雅嘶风自信,得天独厚生甲龙;今夕何夕酌我酒,邪念歌吹筌靡不有;闻道寿翁七十九。七十九纪壬戌,荼熟余诗祭毕,圆顶上光诵波罗蜜,仅尔百千万幻云来吾褒一。』—年事已高的吴昌硕,对年轻的后辈、弟子闻韵坦露心扉,娓娓道来身体疾病之苦,长诗字里行间,溢荡着真挚而诚厚的师生情谊。

诸乐三与黄宾虹
诸乐三与黄宾虹
 
  学艺多年,吴昌硕对诸闻韵的进步相当高兴,赞曰:『汶隐聪敏,画得极妙。』一九二三年后,晚年的吴昌硕更是多次在诸闻韵画作上题款以赞赏鼓励,如为其国画《晓露》中题词云:『闻韵写竹,涉笔成趣,家法流传,于此益见,曦庵看知必大笑曰:吾道大行矣!癸亥春仲八十老人大聋。』又有:『郁勃纵横、风格如露、如篆如隶、如金错刀,板桥、复堂无此能力也。渎竞书之,闻韵知音……』诸闻韵还特地在此画中盖上了一方『苦铁观喜』之印。
  可以说吴府十年是诸闻韵艺术的成长和成熟期,吴昌硕一步步引领他走上纯正的艺术之路;先生高尚的人品和深厚的学养也给了他最直接的熏陶。
  同为追随吴昌硕的嫡传弟子,在父亲、二哥影响下也喜爱书画的诸乐三,一九二〇年转学到上海进中医专门学校读书,与诸闻韵同住在吴昌硕家。其时吴昌硕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诸乐三略懂医道,对吴昌硕先生周全照料。吴昌硕对这两兄弟器重非常,亲自为他们制订了『鹤溪仙馆润例』。

1954年,诸乐三陪黄宾虹飞来峰写生
1954年,诸乐三陪黄宾虹飞来峰写生
 
  一九二〇年到一九二四年间,诸乐三与吴昌硕朝夕相处,得到大师诗书画印全面系统的艺术熏陶,耳濡目染,才艺大进。一九二四年夏,八十一岁的吴昌硕作《水仙佛手图》赠诸乐三,并题诗一首:『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鹿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对于诸乐三的勤奋善学,灵性喷涌,不落俗套,吴昌硕先生夸赞道:『乐三得我神韵。』
  诸乐三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较深,早年即显露其艺术天赋,且能求艺于吴昌硕门下,怡养熏陶,艺业日进。诸乐三步入艺坛,表现独具,艺术才华引人注目。同门师弟王个簃有诗句:『前数师曾(陈衡恪)后到君。』
一九二三年秋是吴昌硕八十寿大庆,诸闻韵邀老友潘天寿合作《吴昌硕八十寿像图》,为之纪念。画作中,吴昌硕面部为炭笔画,披衣为朱砂画,其余蒲团为水墨画。画左侧,潘天寿题曰:『缶庐先生八十大庆为合作寿者相,祝之,时癸亥新秋、孝丰诸文蕴、宁海潘天授同客海上。』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代宗师吴昌硕去世,社会各界特别是同道齐声哀悼,悲痛不堪,闻韵哀恸尤深。铭记恩师的提携和厚爱,他提议创建『昌明艺专』,以培养美术人才,光大吴氏艺术、传承昌硕风范。
  总体而言,在对待老师吴昌硕的吴派艺术上,诸氏兄弟全面继承了大师所倡导的文人画精髓,所谓师承、托传衣钵。但毕竟时代在发展,无论是年龄、禀赋、自己人生之际遇,诸氏兄弟与老师都不尽相同。『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文化,在美术上,已向西方、向现代张开了吐纳之怀抱。因酌办现代美术学校,诸闻韵受派去日本,所见所学所采集所感触,已有了大不同于缶老所在时代所涵纳的『应有之义』。虽则英年早逝,但诸闻韵在边教学边参与社会活动之时创作的作品,也已有新的气象、内涵与神采。诸乐三早年更得老师的精神,但鉴于吴昌硕『写气不写形』的美学理念很难表现自然世界的情趣和意境,更无法和新社会创作要求相适应,故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也逐渐放弃了吴派的程式,把写生的对象应用到创作中。他在后期创作中追求造型相似和描绘对象的深入,都是对『金石画派』绘画性弱势的弥补及发展。可以说,诸乐三在中年后的创作中追求的形质与神韵兼顾,且将艺术引向自然、步入生活的理念,为吴派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兄沪上创现代美术弟杭城开一片天地

  诸闻韵擅长花卉、翎毛、走兽、山水、人物、博古,尤喜画竹,而且诗、书、画、印,样样精通,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而更突出的贡献,则还应包括他在上海这个与『西方』与『现代』接通的前沿阵地上对中国现代美术学院教育之推动,应归结在『筚路蓝缕』第一波的开创者之列。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他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昌明艺专等校的中国画教授、系主任,后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教系和国立艺专中国画系教授。他与潘天寿共同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先创立国画系,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画学校教育的基础。

1972年,诸乐三与美院同事在龙井合影
1972年,诸乐三与美院同事在龙井合影
 
  一九二○年,在大师吴昌硕的引荐、推动下,诸闻韵应刘海粟校长之聘,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及艺教系主任。一九二二年冬至一九二三年春,赴日本进行艺术教育考察,回国后除及时向校长汇报,拟创办我国首个国画系。他向吴昌硕禀告,甚得老师赞识与支持。年轻、生气勃勃的诸闻韵,一边兼负吴府塾师工作,同时又竭尽全力与俞寄凡、潘伯英和刘质平等同道筹建创办新华艺专,并推荐潘天寿入上海美专任教。是年,在刘海粟校长的支持下,正式筹建了上海美专中国画系,诸闻韵首任系主任。国画系教学课程重点强调诗、书、画、印全面发展,开设了中国画论、画史、书法、篆刻及诗词题跋等课。从此,中国画美术教育开创了自己独有的教学体系,打破了当时美专学校以西画占统治地位的格局。上海美专建成国画系后,诸闻韵除了系主任的行政工作外并亲自讲授多门课程,还竭尽全力培育了如吴茀之、张书旂、张振铎、李可染、顾坤伯、黄葆芳、萧龙士、于希宁、来楚生、陈大羽、彭友贤等中外著名画家,诸闻韵等人堪称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1980年,诸乐三与沙孟海、王个簃在西泠印社合作国画
1980年,诸乐三与沙孟海、王个簃在西泠印社合作国画
 
  诸闻韵于中国画教学有着独立思考,他在《国画漫谈》一文中专辟一节《国画与篆刻书法之关系》云:『吾以为研究国画之线条,必须从研究篆刻、书法入手……篆刻、书法功深之辈,其练气也厚,其运气也浑。一笔着纸,郁勃纵横,其风格时露,如篆、如隶、如金错刀,笔笔是笔,无一率笔,笔笔非笔,俱极自然。』
  诸闻韵的论述反映了在中国画教学中高度重视篆刻、书法的作用,同时强调中国画家所必备的修养。又说:『篆刻、书法与国画有直接关系。且篆刻学最高深,书法次之,绘画更次之。盖能画者未必能书,能书者未必能篆刻。反言之,篆刻家书法必佳,以篆刻书法家学画,未有不事半功倍而出人头地者。良以篆刻书法之笔,为绘画上线条之最有价值者也。』这篇《国画漫谈》发表于一九三五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五届毕业纪念册》上,虽是谈国画,但其中关于篆刻与国画的关系,他已将篆刻课的教学目的表述得十分清楚。

诸乐三治印
诸乐三治印
 
  一九三○年,与王一亭、吴东迈于上海创办了昌明艺专后,诸闻韵亲任教务主任。一九三二年,在潘天寿的倡议下,他与张书旂、吴茀之、张振绎等五人共同创办『白社』。所谓『白』,一是因为此字五笔,代表五人;二是因为白者非官,五人均为教书先生,意在自勉清白处事、忠诚教育。立社之日,诸闻韵被一致推举为社长。『白社』活动频繁,同仁曾在浙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办画展,出画册,影响日壮,社员不断增加。因其始终以『发扬传统精英,独创自己格局』为宗旨与努力方向,由此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坛名震海内外的潘天寿、张书旂、朱屺瞻、诸乐三等书画家都出自『白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白社』创建人唯一健在者张振铎回忆说:『六十年后回首往事,当时一个十分平凡的小结社,造成了后来极不平凡的影响,确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其中文人相亲、献身艺术的精神是很值得后人师范的,这一点,闻韵先生又是很好的表率。』由此可见,诸闻韵在当时书画界中声誉非同一般。在绘画理论上,他也极有研究,曾著有《画竹法理》,并有《闻韵画集》行世。
  一九三三年,诸闻韵还与黄宾虹、王济远、吴梦非等发起创立『百川书画会』,并被推举为理事。所谓『百川』,意即『学艺虽经纬万端,其归则一,如百川分流,同归于海』。书画界认为此会是当时上海最重实际的书画艺术团体。一九三五年,诸闻韵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学,又兼及陈立夫夫人孙禄卿的家庭教师。一九三七年日军侵华,他抱病随国立艺专内迁,辗转于浙、赣、湘等地。诸闻韵边教学,边避难,既要照顾学生安全,还需关心食宿,身处逆境而病重缺医,致使他无奈与胞弟诸乐三同返故里。三年后病逝于故居鹤鹿溪村。
  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宋代已有皇家画院,虽说当时的画院也招收学生进行培训教育,但远远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不了有规模的专业学校。而真正能将美术教育进行学院式的规范教学,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前期的创举。诸闻韵既是近代书画艺坛的积极倡导者,又是我国美术学院教育的先行者,其一生功绩不可低估。他治学态度严谨,身体力行,办校授课,深得同道好友及学生的敬佩与尊重。诸闻韵画品、人品始终如一。他也还具有很强的民族情感,日军侵华期间,他曾作蟹一幅,款题『看尔横行到几时』,以寓憎恨藐视之意。

晚年诸乐三在雅集中题款,左为沙孟海
晚年诸乐三在雅集中题款,左为沙孟海
 
  对于诸闻韵的外貌、人格、品德、性情与书画艺术成就,也对其英年早逝的遗憾,曾组织『题襟馆』书画活动的曹家达在《题闻韵先生画册》做了很好的『概括』:『天生万物含动气,眼前悉数不可既。胸中结想存崖略,山川竹木并嘉卉。更有人为万物灵,亭以成质毒成形。毛虫羽虫附属耳,跂行嚎息尤奇零。天目山民具神术,一一阑入生花笔。图成积岁拨其尤,删之剔之成巨帙。君家形貌臞而长,怀抱高节凌清霜。君能鱼竹竹同体,森然化出璆琳琅。嗟予识君十六载,教人艺术终不怠。向来知心有大聋,指顾桑田变沧海。回忆当年久服膺,私淑何必非师承。独留微妙在毫素,大聋以后君代兴。』
  而胞弟诸乐三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努力,也初始于上海。一九二二年,因仲兄诸闻韵赴日考察,诸乐三代其在上海美专授课。他以其博学广引的艺术功底,现场示范的教学方法,得到校长刘海粟的认可,并深受学生喜爱。不久成为上海美专最年轻的中国画系教授。一九三○年他与王一亭、诸闻韵、王个簃共同筹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并任教美术。在此前后,他还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等。并加入以诸闻韵为社长的『白社』,与书画同道切磋技艺,出版《白社画集》。从一九三三年九月起至一九三七年一月,诸乐三担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篆刻教授,兼授国画、书法、画理等。一九三六年担任篆刻课时,有《希斋印存》刊行。
  抗战期间,因避难,诸乐三携妻儿返回故里,在孝丰的浙西第二临时中学、浙西第二临时师范学校任校医、国文和美术教师。他还常为乡人施医治病。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美专执教。
  一九四六年秋,诸乐三受潘天寿之聘,执教于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他在美术教育里的新天地。新中国建立,他精神振奋,以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在长达六十多年的书画艺术教育中,桃李遍及海内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美院中国画艺术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漫长的教学实践中,诸乐三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张艺术要多向传统学习,多向生活学习,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既继承优秀的传统特色,又不断发展进步,充满生命力。

诸乐三 上虞山水写生 1965
诸乐三 上虞山水写生 196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诸乐三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要求,美院组织教师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有机地将生产与教育、艺术创作相结合;另一方面诸乐三自己也积极主动与师友一起写生积累,收集素材,寻求新的创作源泉。其迄今遗存有近三百幅写生画稿,题材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高,真切体现着老一代艺术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新生活的讴歌与赞美。
  这些写生、创作,有对笔墨的锤炼。在用笔上的疾徐、起收、力度、刚柔以及用墨的韵致、虚实、层次上,更加考究与精致,如作品《玉米红蓼》,就是一九五八年他以海宁荆山社写生稿进行创作的。他以饱满、大气且水墨淋漓的用笔画出玉米叶子的穿插与翻转,又以精致、细腻的笔触画出滋润、劲挺的蓼花,将气魄与精致有效地统一在一个基调中,成了那个时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且从这些写生稿中可以了解,诸乐三更加注重了对对象的描绘,手法上有双勾、大写意、兼工带写、积染等。他曾画过一幅《棉花图》,棉花是白色的,而中国画不画背景,怎样才能表现这白茸茸的『花朵』呢?他思索一会,打下腹稿,采用了淡墨侧笔,用笔略加顿挫,略带粉白,又用淡墨在外大笔烘托,将棉花描绘得虚实有效,甘畅淋漓,充满诗情画意。
  一九五五年,诸乐三与潘天寿、吴茀之等重创中国画系,不辞劳累,四处奔波,为中国画系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又筹办书法篆刻专业,倾注满腔心血,首开书法篆刻专业硕士研究生班,担起导师的重任,培养了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等一批书法篆刻的中坚。他相继担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副院长等职。
  艺界一般评价,诸乐三花鸟画成就最高。作为吴派艺术的重要传人,他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名家。但事实上,他的绘画题材不仅仅局限于花鸟,从他的写生稿里,我们能看到题材的多样与开拓:除了梅、兰、竹、菊等传统文人画题材、『符号』,还出现了如棉花、水稻、向日葵等大量的农作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也开始创作探索山水画。仅黄山写生画稿就多达八十余幅,每张写生极其深入,构图相当完备,可直接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粉本,也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参考资料。大量动物素材的搜集,也是其写生的一个重点和课题。他有意识地写生了大量的禽鸟、昆虫、家畜、走兽以及水生动物,为教学及创作做了大量的积累工作。此外,他对人物画也有所涉猎,特别是一九五七年在桐庐画了多幅劳动人物的速写,为特定时期政治命题画提供了保障。
  诸乐三的写生,体现出了他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新变化。他的写生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黄宾虹的美学思想,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感受,表现特点为『生活与艺术』『多样与统一』『繁复与简约』的不同追求。
  国画、书法、篆刻,诸乐三自身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对美院学生的教学、影响,也在多方面。即以『写生』为例,他不但自己经常外出写生,也带学生在大自然中『放眼』『练手』,师生同行同写,点拨、砥砺、共进。

(本文作者供职于《湖州日报》文化副刊部)
(期刊责编:李 腾)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1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