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赵孟頫代夫人作《久疏上状札》所谓“大都之行”考

时间:2019-01-22 09:33:12 来源:《艺术品》2017年12月刊 作者:喻 理   0
  管道昇(1262—1319)故字仲姬,又字瑶姬,号栖霞山人,浙江吴兴人,出生在南宋景定三年。二十八岁时,管由其父许配给同在吴兴的赵孟为妻。皇庆元年五月(1312),元仁宗升赵孟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此时管道昇也贵为吴兴郡夫人。延佑四年(1317)赵孟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一品,推恩三代。管道昇受封为“魏国夫人”。
  延佑五年(1318),管道昇旧疾复发,经太医医治亦无效果。次年,赵孟向皇帝请辞携夫人归乡看病,由运河南行途径临清时,管道昇病逝舟中,享年仅58 岁。三年后赵孟亦追随管道昇而去,两人合葬于德清县东横山南路。
 

图1 元 赵孟頫 管道昇 久疏上状 29.9cm×44.8cm 纸本行书 故宫博物院藏
 
  “赵管才高柳絮风,水精宫里写幽丛”,赵孟与管道昇伉俪之情已成千古佳话。两人感情之深,可见管道昇为拒夫君纳妾而作《我侬辞》,以及赵孟为哀悼亡妻所作《与中锋十一札》 。两人常以书画翰墨互通感情,如管道昇《寄子昂君墨竹》:“夫君去日竹初裁,竹已成林君未来。玉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该诗反映了赵孟在元大都赴任时管道昇的孤独之情。1289 年以后,管道昇暂时告别了吴兴老家,随赵孟一同赴京。现存一件管道昇随丈夫赴京前与亲家的书信—《久疏上状札》,见于《赵孟頫管道昇尺牍合璧卷》,纸本墨笔,纵二九·九厘米,横一五二·七厘米,藏于故宫博物院(图1)。信中言:
 
  家书拜上亲家太夫人,道昇谨封来人廿两。
  道昇跪复亲家太夫人尊前:道昇久疏上状,不任驰仰。二哥来,得书,审即日履候安裕,深用为慰。且蒙眷记,以道昇将有大都之行,特有白番布之惠,衹拜厚意,感激无已。旦夕即行,相去益远,临纸驰恋,余唯加餐善保。不宣。道昇跪复。
 
  这通书信,又称《与亲家太夫人书》,笺本106 字(不计封书),共十四行,与《深秋帖》合为《赵孟頫管道昇尺牍合璧卷》,是由赵孟代笔管道昇而作的一封著名家书。
 

元 赵孟頫 枯木竹石图 108.2cm×48.8cm 绢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单国强在《赵孟信札纪年初编》一文中指出:“《赵孟管道昇尺牍合璧卷》,故宫博物院藏。此札亦赵代笔,故选入。上款同上帖,信中有‘以道昇将有大都之行’‘旦夕即行’等语,可知书于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赴京前夕。” 的确,该信中“道昇将有大都之行”语,是推断这封信扎的创作年代的重要线索。然而,梳理赵孟年表及相关史料可知,赵携妻共赴大都至少有四次,而不仅限于至大三年。
  其一,出发于公元1289 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己丑,赵孟36 岁。《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中赵孟自云:“(管道昇)至元廿六年归于我……” 可见此时两人刚刚结婚不久。查管道昇之父管伸将管道昇许配给赵孟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丙戌(1286),应诏也在这一年。第二年,赵已只身前往大都,作了《初至都下即事诗》。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亦有记载:“至元廿四年,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召孟赴阙……廿六年以公事至杭,乃与夫人偕至京师。” 可见,赴任两年后赵孟由大都返回江南,在1288 年春回到了老家湖州,短暂停留便又匆匆回大都。1289 年因公事至杭州,随即借道湖州,携妻子管道昇一同赴京。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30cm×52cm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其二,公元1295 年,元成祖元贞元年乙未,赵孟由济南赴大都修《世祖实录》,携管道昇同行。据《元史·赵孟传》记载:“会修《世祖实录》,召赵孟还京师,”赵孟时在济南,“佥廉访司事韦哈剌哈孙素苛虐,以孟不能承顺其意,以事中之。”看来赵孟已经与当地蒙古官员由于政见不同而龃龉不合,正好借此番修《世祖实录》来化解。
  其三,公元1310 年,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冬十月,赵与管道昇同抵大都,拜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见于《元史·赵孟传》“至大三年,召至京师,以翰林侍读学士与他学士撰定祀南郊祝文……”在《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亦记载“今上皇帝(即元武宗)在春宫,遣使召孟,除翰林侍读学士,夫人亦同至阙下,至大三年冬也。
  ”其四,公元1312 年,元仁宗皇庆元年壬子。赵孟祖、父皆得封赐,奉制《大元封赠吴兴郡公赵公碑》,赵孟请假回吴兴老家立先人碑。“次年,使者荐至,于是夫人复从余入朝。” 
  以上四次赵孟携妻赴京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前文中,我们已经把创作年代的范围划定于1289、1295、1310、1313 年之间。赵孟与管道昇既然前后四次同行大都,那么《久疏上状札》中所指是哪一次?为了排除干扰项,信中关键信息“二哥来,得书”一句或许对我们有所帮助。
  按赵孟所撰《管公楼孝思道院记》云:“仲姬名道昇,父讳伸,字直夫,倜傥尚义,晚节益自熹,乡里称之曰管公。无丈夫子,仲姬特所钟爱。”看来,管道昇虽为次女,但她并无兄弟,自然排除了“二哥”为管道昇兄长的可能性,那么,是否为赵孟兄长?赵孟的父亲赵与訔(1213-1265),又名赵与告,字仲父,号菊坡。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他共有十个儿子,分别是: 孟、孟颁、孟硕、孟颂、孟、孟颢、孟睢、孟、孟、孟愿。看来,赵孟的二哥是赵孟颁,但是否就是信中所谈到的“二哥”,似乎没有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
 
 

图2 元 赵孟頫 付二哥书《三希堂法帖》拓本
 
  那么,来送信者除可能为赵孟颁以外,会不会另有其人?赵孟在《付二哥书》(《三希堂法帖》拓本(图2))中也提到了“二哥”:
  赵孟款书:“十二日父(押)出付二哥我儿”可见,赵孟、管道昇夫妇有直接称其子为“二哥”的习惯,实际上是父母以子女辈来称呼的方法。今日之父母亦有直接称自己的子女哥哥、妹妹者,这样的称谓在家书中是合理的。那么,“二哥”是哪个儿子?赵孟先后有三个儿子,据《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子三人:亮,早卒;雍、奕。女六人”长子赵亮去世早,次子就是著名的赵雍,那么无疑,“二哥”指的应该就是赵雍。
  赵孟之女赵由皙有一通《致贤夫官人札》,中云:
 
  “妻由哲家书上复贤夫官人坐前,廿八日人至递到安信,且知家中无事,阿婆尊体日来 康安,甚喜、甚喜。发至衣服并针线已一一收足,由哲在此凡百平安,老相公迩来忧稍损,二哥在东衡造巷,不在家。闲,乞一段追节之事,望贤夫自为料理,缎子四匹,杂物随宜。葬事在九月初四日,并乞知之。陈公闻已危笃,设有不讳,千万做些功德津送之,亦是好事。方顶柿望拣好大者发来,为丈人要吃,千万介意发来。五、四舅王德琏、远师舅附此传语,三舅亦同拜意。枣褐北绢壹丈二尺,南绢一丈二尺,家中当用绢者当用布者,望就便区处,不可待我归,人回,草草具复,伏乞尊照,八月上九日妻由哲上复。” 
 
  信中提到自己在为母亲(管道昇)居丧时,“二哥“在“东衡造巷,不在家”。信中虽并未指明“二哥”是谁,但种种迹象将其身份直指赵孟的次子赵雍。对比赵孟《致中锋明本和尚的尺牍》:“孟自先妻云亡,凡事罔知所措,幸得雍子种种用力……小儿时去东衡,营治丧事……” “二哥”身份更加明朗,应是次子赵雍无疑。
 



元 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 27.5cm×62.8cm 纸本水墨 故宫博物院藏
 
  赵管夫妇对小儿子赵奕,也以“三哥”来称呼,如《致季渊(度日)札》中云,赵孟“见星而出”“戴星而归”……凡此皆三哥在此所见,当能一一为尊亲家道,故不敢屡陈耳。三哥随不肖来,甚知相累……今复因长老小师便,发其归家。”三哥本是指三子赵奕。可见,在写给亲家的书信中,赵管夫妇常称赵雍、赵奕为二哥、三哥。
  既已确定《久疏上状帖》中的“二哥”应指次子赵雍,那么能否根据这条线索来判断信札的写作时间?赵雍于公元1290 年出生 ,母亲管道昇随赵孟四次进京时,他的年龄分别为1 岁、5 岁、20 岁、23 岁。
  按信封所书“拜上亲家太夫人”语,可知此信是赵氏夫妇写给次子亲家的,那么这封信的书写时间一定在赵雍成家之后,自然可以排除前两次赴京,即至元二十六年以及元贞元年,因为此时赵雍仅仅只有1 岁和5 岁,管氏尚未有次子亲家。因此,我们可将赵孟书写该信的时间缩小至“至大三年”与“皇庆二年”。
  赵雍自来大都以后,长期陪伴在父母身边。邓淑兰提到“赵孟在至元二十六年即携夫人至京,合家团聚。此后只在至元二十八年秋,因“除授未定”,为照顾管夫人年迈的父母,故秋间先发二姐与阿彪归去。”(管道昇排行次女,因此称“仲姬”,家书中二姐和阿彪即指管夫人与赵雍);又如《致中锋(暂还札)》:“孟自四月间得旨暂还,为先祖考立碑,五月间离都,触暑远涉,虽幸而孟与老妻、小儿皆善达”,小儿即赵雍;再如延佑六年四月管夫人病毙舟中时,赵雍也在身旁。说明赵、管夫妇历次前往大都皆有赵雍随行,如此的话,赵雍捎信的时机、地点以及原因都值得缜密考虑,方可进一步判断此信的创作时间。
 



元 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 31cm×168.2cm 纸本设色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外,按信中所言,因道昇“将有大都之行,特有白番布之惠,衹拜厚意,感激无已。”管道昇此番北上大都,亲家特意赠送了“白番布”。这种白番布,可能指一种制作精良的松江布,出自乌泥泾,质优价昂,“一匹废至黄金百两者”,亦有可能指一种进口布匹。 “白番布”既可以增衣保暖,又符合元人的尚白风尚。因此可以判断,此次北行之时天气应已转凉。恰恰《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也提到,夫妇俩1310 年这次赴京之时,乃“至大三年冬”。
  因此,判断《久疏上状札》书写于1310 年是妥当的,首先,出发时已是冬季,亲家赠送番布从季节上看合乎情理。其次,1309 年,赵孟正在使任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期满,改为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据《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余提举江浙儒学,满任,迁泰州尹”。也就是说,1310 年第三次北上之前,赵、管夫妇并不在吴兴,而在泰州。泰州离吴兴不远,赵雍婚后虽常伴父母左右,但短途往来看望丈母娘也不费太多时日。双方亲家借此以通信方式往来沟通亦在情理之中。第三,当1313 年第四次赴京之前,赵、管夫妻两人因立先人碑之故本就在吴兴,没有与亲家通信的必要。
  综上, 该通信扎的创作年代应为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其与创作年代临近的上海博物馆《为德卿章草急就章册》、香港北山堂《重书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行楷淮云院记册》等作品对我们认识赵孟頫的阶段性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作者现为故宫博物院科技部馆员)
(期刊责编:侯文佳)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7年12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