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时间:2020-06-01 10:37:57 来源:《艺术品》2018年5月刊 作者:杨 勇   0
五、汪关开创的“娄东派”

  明代中后期印坛,何震、苏宣等人的作品大都追求斑驳的效果,而汪关直追秦汉印的原本,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何震的工整典雅的新格局。其篆法严谨,刀法坚实挺拔,章法工稳停匀而富有变化,形成了典雅秀逸的印风,人称“娄东派”。汪关主要取法工稳精美一路的汉铜印和玉印,其擅使冲刀,刀法稳实,章法一丝不苟,开创了光洁匀整的印风,得到了名流的激赏。与程嘉燧、李流芳过从甚密,程嘉燧曾言:“颇为尹子延誉四方,以故其手制甚为时流所重,子宏度亦以此名。”李流芳称:“能淹有秦、汉、宋、元之长,而独行其意于刀笔之外者,不得推杲叔。吾谓长卿而后,果叔一人而已。”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李流芳、赵宧光、陈继儒、王世敏等人的用印多出汪关之手。清初的沈世和、林皋均受汪关的影响。其子汪泓亦步其后尘,且能承继乃父风流。
  汪关,初名东阳,字杲叔,万历甲寅(1614 年)得“汪关”汉印,遂改名为关,更字尹子,歙县( 今属安徽) 人,居娄东( 江苏太仓)。汪关力追汉印,而自出新意,其印风大多雅正平和,对后世工稳流派印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周亮工在《印人传》中认为汪关为明代自文彭之后,平稳工整印风流派的领军人物。著有印谱《宝印斋印式》两卷,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上卷为藏印,下卷为其自刻印。
  他以冲刀法直追秦汉铸印,周亮工把文彭以后的篆刻家分为“猛利”和“和平”两派,推何震为“猛利”派的代表人物,推汪关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汪关对汉印情有独钟,功夫也下得最深,其运刀以冲带削,印作刚中寓柔,静中寓动,其边款多署双刀行、隶书,亦见功力。其朱文印也颇具特色,以冲为主,辅以削刀,刻出的笔画往往在交汇处形成带圆弧的空隙,挺拔含蓄,浑穆有致,极少露出刻刀转折的痕迹。

汪关朱文“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此印印面约4.6 厘米见方,印文出自《庄子·知北游》(子孙非我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汪关朱文“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

  印文以方折为主,个别笔画有意作了迂回方折角处理,分割出均等的横向空间。此印仿汉印,笔画挺拔,笔画的交搭处,做焊接状,线质饱满,浑穆有致。汪关不像何震与苏宣刻意追求烂铜效果,而是追求秦汉印的原本,即直追汉印制作之初完整光洁的样子。此印浑融儒雅、静逸冲和,较之于明代其他仿汉者,少了些时弊。此外,隶书“汪关”边款字,气息秀雅丰润,从容安详,颇见印者书法功力。

汪关朱文“董其昌印”、白文“董玄宰”

  “董其昌印”与“董玄宰”两印硕大,印面均5.2 厘米见方,是为董其昌所刻姓名和名号印。前者仿汉铸印,后者仿汉玉印。



汪关朱文“董其昌印”

  “董其昌印”采用回文格式,字形婉转多姿,有些笔画极富装饰意味,如“印”字的三个排列曲笔、“昌”字下部以“U”型。此印线质光洁,意蕴温润,圆转处无圭角,笔画富有弹性与韧劲,整体给人稳健沉厚,从容端庄之感。在刀法上,何震以冲刀表现出猛利之风,汪关则以冲刀表现为和平之意,同样都是冲刀法,表现则截然两种风貌。汪关在当时印坛一派猛利之风的笼罩下,开创出温文尔雅的印风。周亮工《印人传》里说:“以猛利参者何雪渔(何震),到苏泗水(苏宣)而猛利尽矣;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到顾元方、邱令和而和平尽矣。” 


白文“董玄宰”

  “董玄宰”横平竖直,印内几处大弧线相映成趣,使印面抒情意味更浓。此印用刀凝练,起收都为方笔,线质劲挺而富有弹力。汪关的刀法是白文印以冲带削,下刀精确,走刀稳健,收放自如,整方印一丝不苟。其白文印刚中寓柔,静中有动,印风平和蕴藉,虽仿汉玉印,依然能做到静穆含蓄。精工的极致需要避免“匠气”,这是当代临元朱文中精工一路的印人需要注意的。

汪关白文“季常”(鸟虫篆)

  此印为汪关鸟虫篆印,印面约2.2 厘米见方。



汪关白文“季常”(鸟虫篆)

  此印以盘曲、细劲的阴文构建印字,某些点画处理成鸟、虫和夔龙的形象,极具装饰意味。作者对字形的夸张变形,印文形态既合鸟虫篆字法又不失小篆之意。笔画起笔处锋利如鸟喙,走刀盘曲如虫。汪关的厉害处在于,即便是装饰性很强的鸟虫篆,在其手里也能处理成精整细致的精工之作。

汪泓白文“玉鞭平与出买书人”



汪泓白文“玉鞭平与出买书人”

  汪泓,字弘度,汪关之子。篆刻传得家学,能稍变虚实,又出新意。汪泓性旷达,身有余金必不肯为人奏刀,须待钱财散尽始肯治印,也是一奇人。此印刀法冲切交错,印文意味生涩,苍茫浑厚,显现一派方正浑穆之意。而印边四周阴刻线则基本以单刀直入的方式入石,线质富有节奏感。汪泓在消化吃透古印各体的基础上,以灵活的章法形式和多元的刀法完成刻印,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汪关白文“逍遥游”

  此印印面约2 厘米见方,堪称满白文印的代表,无论篆法、章法,刀法都非常工稳,气息纯厚。



汪关白文“逍遥游”

  此印最大的特点在于,以粗白文笔画多有并笔与黏边,造就大块面的空白,字内笔画夸张加粗以至于仅存几处红的点、丝,似仿铜印锈蚀的印面效果,以营造岁月痕迹形成的斑驳与苍古。此印以冲刻为主,刀法工整稳实,刚中有柔,柔中寓刚,深得汉印的神髓。印侧边款为“万历甲寅二月,作于琴河水榭”。字形亦清丽恬静,有书卷气息。

六、朱简开创的“修能派”

  朱简(1570——1631 前后),字修能,号畸臣,休宁( 今属安徽) 人,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其《印经》自谓:“尝从云间陈眉公先生游,得顾、项二氏家藏铜玉印,越楮上真谱四千余方。”与名流交游,又能以古玺印、名人篆刻作品做范本,故其篆刻起点较高。朱简治印,远追秦汉法式,近取赵宧光草篆,注重笔意,从古人切玉法中化出碎切之法,赋予篆刻以新的审美内涵。
  朱简生活在晚明,自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三十九年(1611)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完成《印品》一书,对玺印考证、章法探讨、真赝辨别、谬误纠正等均有论述。此外朱简还著有《印经》《菌阁藏印》《修能印谱》等。在理论上他提出了篆刻史上第一个流派说,并明确地划分出了明代篆刻的三大流派,而于自己却未作划分与归类。对朱简的篆刻,清秦爨公《印指》评价曰:“修能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一种豪迈过人气不可磨灭,奇而不离乎正,印章之一变也。”朱简的印学理论和篆刻风格对当时印坛都有着较深的影响,浙派印风显然受其影响。(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篆刻学》,218—219 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印学上,朱简首倡“印外求印论”“品印等级”,刻印实践方面首创“碎切刀法”“草篆入印”,其印学著作《印品》《印经》等奠定了我国篆刻批评的基础。其在《印经》所言“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一直被后世印人奉为圭臬,由此发展成“印从书出论”,并进一步阐述:“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有伏、有转折、有轻重,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左,以碎为刀也。”在《印章要论》中,朱简对刀笔的具体运用做了详细论述:“正锋紧持,直送缓结,转须带方,折须带圆,无棱角、无臃肿、无锯牙、无燕尾,刀法尽于此矣。”
  朱简把印分为六品:“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神品也;有笔无刀,妙品也;有刀无笔,能品也;刀笔之外而有别趣者,逸品也;有刀锋而似锯牙痈股者,外道也;无刀锋而似铁线墨猪者,庸工也。”谈及古今取法,朱简在《印章要论》中认为:“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失古人心法,在效古印,何者?古印迄今时代浸远,笔意刀法刓剥磨灭,已失古人精神心画矣,善临摹者,自当求之骊黄之外。余故曰:出土刓剥铜印如乐府《铙歌》,若字句模拟则丑矣,又如断圭残璧,自有可宝处。”一语道出了印宗秦汉的本质,并为后来的赵之谦、黄士陵等的印学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在《印经》中,亦有大量阐述,如:“摹印家不精石鼓、款识等字,是作诗人不曾见《诗经》《楚辞》,求其高古,可得乎哉”“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学无渊源、偏旁凑合,篆病也;不知执笔、字画描写,笔病也;转折峭露、轻重失宜,印有白文、有朱文、有口、有边、有格、有朱白相半、有三朱一白……各有体制,原非率意。”
  时人何澍云“钝丁印学从修能出”,钝丁即浙派开山鼻祖丁敬,浙派的用刀法是直接从朱简碎切刀法发展而来的,可见朱简对中国印坛的影响之深远。

朱简“米万锺印”

  此印印面约4.1 厘米见方,乃为书画名家米万钟所刻名字印。



朱简“米万锺印”

  此印印文、边框皆以方正折角为主,印风清刚从容。采用碎刀短切之法,线条凝练有如屋漏痕,印文茂朴苍茫,字形大小错落,率意自然。在笔画的行笔及转折处均体现出轻重的变化,如“米”字四个短笔画,均起笔处重顿,收笔处略尖,富有提按顿挫的意味。整体看来,此印瘦劲有力,笔意藏于刀意之中。在此之前,何震已使用了切刀法。何震的切刀,所切的幅度较大,产生的是雄强劲辣之趣。朱简则不然,所用的是幅度较小的碎切法,颇具苍茂古朴之味。清魏锡曾诗云:“凡夫(赵宦光)创草篆,颇害斯籀法。修能(朱简)入印刻,不使主臣(何震)压。朱文启钝丁(丁敬),行刀细如掐。”可见朱简印艺承上启下之功。

朱简朱文“半日村”

  此印印面纵2.6 厘米,横2.9 厘米,略呈扁方形。



朱简朱文“半日村”

  此印章法布置独具匠心,印字均不连印边,四周印框转角处均以“断”破其拥塞。此印刀法以切刀为主,夹有偏锋笔意,印面文字注重长线与短线的对比,多用断续的短直线组成圆线,体现笔意。朱简的篆刻创作面目很多,各种体裁应用灵活,特别是采用草篆写法入印,创用碎刀方法,使印画笔笔钝拙,而又笔意浓重。此印印文生涩苍莽,极富动感。

朱简朱文“海阔能容物,莲心不受污”

  此印印面纵3.5 厘米,横2 厘米。朱简众多闲章中常见与莲花相关的诗句,足见其喜以莲咏志。



朱简朱文“海阔能容物,莲心不受污”

  由于朱简深究古印,他的一些印作在形式上极尽变化之能事。此印行气贯通,字与字之间隔依势而定,不做平均分割。篆法规范且生动,宛如毛笔书就,线质温润敦厚,圆起圆收,字形转角处均做弯曲圆转,使印风更为婉转流美。印文刀刀均现笔意,收放自如,富有书写意味的变化,对后世印人具极大的启发引领之功。边款“修能”二字位于印石侧面居中位置,以单刀楷书刻就,干净利落。
  明代篆刻流派的形成,是篆刻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关于篆刻流派,《篆刻学》一书中有着十分精当的论述:
  流派是元明清篆刻艺术的存在方式,它好像一个无形的组织,富有凝聚力地将某个时期或某个地域的印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一种风格或影响,促使篆刻艺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其中,一些有才力、得机遇的印人标新立异,开创风气,如文彭、何震、程邃、丁敬、邓石如, 等等,他们都主动地在艺术风格上标新立异,以纠正时弊或者承先启后为己任,在如何继承传统、如何“思离群”上下功夫,以其个人的审美趣味来重新认识传统和经典,由此而形成自我的面目和风格,最终成为篆刻流派的创始者;而大量的才力稍弱、机遇不佳的印人则不得不选择追随名家,傍列门墙,成为某一流派的演绎者或附庸。(李刚田、马士达主编《篆刻学》,294 页,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年)
  篆刻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印坛的繁荣和篆刻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凡篆刻流派,一定具有较为明显的风格特征,风格特征越显著,其凝聚力和对印人的吸引力就越强,其生命力也就越长久。特别是各个印派的开创者,往往领一代风气之先。同时,篆刻流派往往具有明确的地域性,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富足的某一地区,而且流派往往以创始人之籍贯或主要活动区域来命名。明代篆刻家们的探索及各自印风的形成,为清代篆刻艺术的兴盛作了必要的铺垫,也为清代乃至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的经验。



(本文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期刊责编:王可苡)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8年05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
期刊
    MySQL Query : SELECT * FROM `rongbaozhai_db`.`jfsd_` WHERE status=99 AND catid='394' ORDER BY listorder desc,inputtime desc LIMIT 250
    MySQL Error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MySQL Errno : 1146
    Message : Table 'rongbaozhai_db.jfsd_' doesn't exist
    Need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