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论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时间:2017-02-10 10:20:51 来源:《荣宝斋》2016年02月刊 作者:刘振宇   0

  二○一五年六月,笔者在整理《祥止印草》时见到齐白石点评『张佩琳』印的批语:『此种刀法似黄莫父,赵叔无此坚也。』齐白石可谓目光如炬,一针见血。如果没有对赵之谦、黄牧甫的深入学习,即使篆刻史专家也很难看出两人刀法上的细微差异,不会有此精准点评。齐白石篆刻上推崇赵之谦广为人知,他曾经深入临习《二金蝶堂印谱》。那么,齐白石治印是否学习过黄牧甫呢?如果属实,他向黄牧甫学了哪些内容,受到什么影响?带着这一系列疑问,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①,从中不难看出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研究之深入。
  然而,关于齐白石的篆刻历程,一九二八年白石老人在《白石印草》自序中有如下表述:『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②其弟子胡佩衡、齐良迟、启功也有类似表述。艺术史专家王森然、傅抱石、罗随祖、黄惇、朱天曙等依据白石老人自序展开研究,重点讨论齐白石对赵之谦的学习,鲜有提及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显然,齐白石对自己治印借鉴黄牧甫之事不曾提及,本文即就此展开论证齐白石与黄牧甫篆刻之间的联系。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学习的确认
  鉴于齐白石、黄牧甫都曾师法赵之谦,黄牧甫的某些表现技法与赵之谦颇为相似,容易出现两种误判:一是将齐白石对黄牧甫的借鉴误定为齐白石对赵之谦的学习;一是将齐白石对赵之谦的借鉴误定为齐白石对黄牧甫的学习。现使用考古类型学方法,采集三家印章中『山』字作为比对参照标准,作简要归类和分析。
  首先根据作者分成三类:赵之谦、黄牧甫、齐白石,每类以姓氏大写字母为标识区分统计,其中赵之谦为Z,黄牧甫为H,齐白石为Q。同一作者刻印以『山』字中间笔画处理手法的差异分类,每类再根据『山』字底部横画弧度的差异分型。每一类型均搭配特征说明和代表性作品照片。

齐白石批罗祥止“张佩琳”印
齐白石批罗祥止“张佩琳”印

  引证标本『山』字的图例均来自公共出版物,其他研究者可通过公开途径检索核对。采样图书分别是《赵之谦编年印谱》(江西美术出版社,二○○八年)、《黄牧甫流派印风》(重庆出版社,二○一一年)和《齐白石印谱》(湖南美术出版社,二○○二年),私人收藏未列入采样范围。
  虽然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黄牧甫(一八四九—一九○八)、齐白石(一八六四—一九五七)在所处时代上有交集,但三人在生活、艺术等方面没有交流互动,故排序时排除共存关系排序法,而是根据『山』字图像异同来细分类型,用于确定作品相对年代,梳理作者创作特点。如有明确制作时间的印作标注出公元纪年。
  赵之谦(Z)
  A类:此类『山』字中部作『三角形』处理,三角形中空。根据底部横画弧线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1型的底部横画呈圆形。代表作有『陶山避客』『镜山』『锄月山馆』『竟山拓金石印』等。其中『镜山』和『锄月山馆』两印均创作于一八五七年。
  A-2型的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竟山手拓』『竟山三十年后作』『福山王氏正孺藏书』等。其中『福山王氏正孺藏书』印创作于一八七二年。
  B类:此类『山』字中部竖画作垂直状,笔画上下均匀,将山字内部分成两个长条形。代表作有『竟山画记』、『竟山』『敬山校正』等。其中『竟山画记』创作于一八五七年。
  C类:此类『山』字中部作『正方形』处理,正方形中空,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竟山所得金石』。该印创作于一八六六年。
  黄牧甫(H)
  A类:此类『山』字中部作『三角形』处理,三角形内部装饰菱形交叉纹。根据底部横画弧线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1型的底部横画呈圆形。代表作有『杞山』『黄山』等。其中『杞山』创作于一八八三年。
  A -2型的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紫萝山樵』『石云山尊』『香山何三』等。其中『石云山尊』创作于一八九○年、『香山何三』创作于一八九二年。
  B类:此类『山』字中部竖画呈上细下粗状,竖画将『山』字内部分成两个长条形,与赵之谦B类『山』字中部竖画上下均匀略有不同。根据底部横画弧线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B-1型的底部横画呈圆形。代表作有『独立山人』。该印创作于一八九七年。
  B-2型的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三神山游客』『山农』『四钟山房』『颐山』等。
  齐白石(Q)
  A类:此类『山』字中部作『三角形』处理,根据三角形内部状况的不同可分为两型:
  A -1型的三角形中空,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人』『恐青山笑我今非昨』『龙山社长』『西山如笑笑我耶』等。其中『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创作于一九一九年。
  A-2型的三角形中部装饰有菱形交叉纹,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人』『叠山后人』等。
  B类:此类『山』字中部竖画作垂直状,笔画上下均匀,将山字内部分成两个长条形。代表作有『借山吟馆主者』『西山风日思君』『莲花山下是吾家』『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等。其中『西山风日思君』创作于一九三四年。
  C类:此类『山』字中部竖画呈上细下粗状,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借山老子』『借山翁』『吾家衡岳山下』『山神』等。
  D类:此类『山』字作图画状,底部横画呈直线。代表作有『长白山农』『微山行人』等。
  详见三家(赵、黄、齐)篆刻中『山』字类型表:
  首先把三人A类作品中有创作年代的印章各选一件作排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之谦A型中『锄月山馆』创作于一八五七年。此时赵之谦二十九岁。黄牧甫九岁,尚不能制印。齐白石尚未出生。由此条可知黄牧甫、齐白石不可能对赵之谦篆刻产生影响。只可能是黄牧甫、齐白石学习赵之谦。
  ⒉黄牧甫A类中『杞山』创作于一八八三年,赵之谦逝世前一年,此时齐白石十九岁,以雕花为生,尚未开始篆刻生涯。不存在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产生影响,只可能是齐白石学习黄牧甫。
  ⒊齐白石A类中『恐青山笑我今非昨』创作于一九一九年,此时齐白石五十七岁,赵之谦、黄牧甫均已不在人世,只可能是齐白石学习赵之谦和黄牧甫。
  再根据『山』字字形的变化,将三人A、B、C、D类作品作排比,可得出以下结论:
  1.之谦A、B对黄牧甫A、B和齐白石A、B都有影响。
  ⒉黄牧甫A、B均不见赵之谦,其形式构成较赵之谦A、B更复杂。黄牧甫A-1是对赵之谦A-1的发展,黄牧甫A-2是对赵之谦A-2的发展。黄牧甫B-2是赵之谦B的发展,只是黄牧甫调节了『山』字中间竖画的的形状,使其更具装饰性。
  ⒊齐白石对赵之谦、黄牧甫都有借鉴,齐白石A-1源自对赵之谦A-2的借鉴。齐白石A-2源自对黄牧甫A-2的借鉴。
  ⒋齐白石B与赵之谦B相近,是齐白石借鉴赵之谦,而非黄牧甫。
  ⒌齐白石C与黄牧甫B-2相近,是齐白石借鉴黄牧甫,而非赵之谦。
  ⒍齐白石D既不见赵之谦,也不见黄牧甫,是齐白石独创。
  最后以黄牧甫的『穆父学篆』和齐白石的『瓶士学篆』(湖南省博物馆藏)为例进行对比,可发现『学篆』二字在布局、字形方面都惊人的相似,亦可证明齐白石曾经深入学习黄牧甫篆刻。
  齐白石对黄牧甫篆刻的借鉴

齐白石批罗祥止“张佩琳”印

  根据白石老人自述可知,最晚在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齐白石即已接触到黄牧甫印作。该年二月齐白石在广州卖画刻印,白石老人自述:『那时广州人看画,喜的是四王一派,求我画的人很少,唯独非常夸奖我的刀法,求我刻印的人,每天总有十来起,因此卖艺生涯,亦不落寞。』③此时广州地区流行黟山派印风。黄牧甫自光绪七年(一八八一)首次来广州,至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赴北京国子监修学,又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再次来粤至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隐居家乡,在广州生活长达十九年。在此期间,黄牧甫协助吴大澂编订《十六金符斋印存》,协助梁鼎芬主持广雅书局日常工作,成为岭南金石书画名家。在来广州之前,齐白石已学习赵之谦篆刻数年,黄牧甫也取法赵之谦,两人在篆刻技法上有相似之处。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二月至秋季,按照每天十起篆刻业务计算,白石老人先后制印千馀方,广泛接触岭南社会各界人士,知晓黄牧甫,接触到黄氏印作也在情理之中。
  在齐白石的篆刻生涯中,他多次对黄牧甫篆刻进行深入学习和巧妙借鉴④。在篆刻理念方面,两人都主张师法秦汉,都反对过度修饰。黄牧甫主张回归到汉印光洁古雅的原生状况,不论朱白,绝不刻意敲边、去角,他在『季度长年』印边款中明确表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黄牧甫看到的是光洁和完整。齐白石推崇秦汉人的创新精神,绝模仿,恶整理,不削不作,他在《题陈曼生印拓》中写到『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令昔人见之,亦必钦佩』⑤。齐白石看到的是自然和创造。


  在制作技法方面,齐白石主要借鉴黄牧甫的章法处理手段。黄牧甫有两个与众不同的能力:第一是他能将原先风格迥异的篆字重新改造组合在同一平面空间里,而彼此相互通融和谐,增强文字的表现力;第二是他擅长在平行线条中作粗细、长短、平正、欹侧的变化,造成局部空间的灵动。
  受自身文化的限制,齐白石主要依靠查阅《康熙字典》和《六书分类》解决篆刻中的生僻字,不可能像黄牧甫那样广征博采。加之齐白石不收藏金石碑帖,对商周彝器、秦汉玺印、帛布镜铭都缺乏深入研究,他没有选择赵之谦『印外求印』的道路,自然就放弃了黄牧甫的第一点;但对于第二点,他却异常敏锐,将其在自己的篆刻中发扬光大,他将直线与弧线组合运用,通过调整线条的位置与线条的粗细长短来创造空间和改变力量(力量的指向和大小),增加印面的运动感和冲击力。长斜线的运用更是超越古人,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一个印面常被白石老人用数条斜线分割成形状各异的几何图案,形成丰富多彩的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现以齐白石经典印作『人长寿』说明齐白石如何借鉴黄牧甫点线调整法,如何使用斜线造势。该印布局左密右疏,大开大阖,源自赵之谦手法。为求得印面整体平衡,白石老人调整了『寿』字十二个横笔的粗细长短,以避免单调呆滞,加粗了『人』和『长』字的横向笔画,其中『人』字和『长』字左侧线条向右倾内收与『寿』字右侧长斜线向左侧扩张形成力量冲击。『寿』字左上角的斜笔尤其精彩,即分割了左上角的内部空间,又与『人』字的斜笔形成呼应。『长』和『寿』的下部均上提,形成底部空白,与上部的紧密形成强烈的朱白冲击。『寿』字左下角空间与『人』字中部空间形成斜角呼应。在这方印中,白石老人运用斜线制造矛盾,化解矛盾,在险峻中求得整体稳定和谐。黄牧甫『寓巧于拙,于险出奇』的观念影响了齐白石一生。黄牧甫的章法处理手段对齐白石的现代构成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从齐白石艺术『现代感』形成的角度来说,黄牧甫对齐白石的影响远大于赵之谦。


  对于黄牧甫的特有符号,齐白石也多有借鉴。黄牧甫结合金文篆法,将某些部首符号化和图案化,使其更具艺术性和装饰性,在印作中经常出现特有的『点装饰』和『三角形装饰』,例如『钝金盦』印中『钝』字右侧第一笔的『●』和『芳衡馆』印中『馆』字左上角的『▲』。在齐白石的印章中同样能找到黄牧甫的这两种装饰手法。例如齐白石为质雅先生制『神游四千年』和『相识何年』就使用了『▲』。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戊午后以字行』印中『午』字就使用了黄牧甫『点装饰』手法。将首都博物馆藏齐白石『陈朽』印中的『陈』与黄牧甫弟子李尹桑『陈凤池』印中的『陈』字作比较,可发现二字在布局、字形上惊人相似,都使用了黄牧甫特有的『点装饰』手法。
  作为中国近现代流派印的代表性人物黄牧甫、齐白石都出身贫寒,通过艺术改变命运,长期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特别对赵之谦篆刻的学习。黟山之学在商周吉金,貌拙而骨妍,以俊雅飘逸为胜。白石之学在秦汉碑石,貌拙而神巧,以生辣猛劲著称。粗看两人作品表面都是朴拙,并无惊人之举,细品则可发现处处精微,将巧妙隐藏于平淡之中,都是典型的大智若愚、藏巧于拙……


(本文作者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四川管理处书画类责任鉴定员)
(期刊责编:李 腾)
(网站责编:简 琼)


未完,欢迎订阅《荣宝斋》2016年02月刊,订购电话:(010)6512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