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请使用Ctrl+D进行添加

荣宝斋出版社

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气质与类型——对话梅墨生

时间:2017-03-22 09:54:09 来源:《艺术品》2016年05月刊 作者:   0

 
  梅墨生,号觉公,1960 年生于河北。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20 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中国武术七段,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曾受业于著名书画家宣道平、李天马及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为太极拳大家李经梧、道家内丹学及仙学养生泰斗胡海牙先生弟子。为道家南宗太乙门23 代传人。为陈氏太极拳第11 代、吴氏太极拳第5 代传人。
  有鉴于此,在朝阳区梅墨生工作室,梅墨生先生是近30 年来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他书画并臻,对艺术、人生皆有理性思考和精妙的表述。尤其是他以书画为线索,进行“由技达乎道”的“形而上”的文化追求,彰显了一位艺术家广阔的心灵视野和深沉的人文情怀。
  有鉴于此,在朝阳区梅墨生工作室,日前我们进行了访谈对话,其中涉及了中国文化的气质类型、艺术、人生等诸多话题。今经梅先生审阅、删节,刊载如次,以飨读者。

2梅墨生 山居图轴 138cm×68cm 纸本水墨 2007 年
梅墨生 山居图轴 138cm×68cm 纸本水墨 2007 年
 
  王登科(《艺术品》期刊主编, 以下简称王):在我眼里,您一直是一位注重文化积淀,注重心灵品质的学者和书画家。在30 年来整个当代书坛和画坛,墨生兄给我的感觉始终是不偏不倚,从来没有偏激过,所以你是这样一位艺术家和理论家。现在越来越觉得,您所有的活动,包括对武术的关注,都代表了当代一位文化人的正确的朝向。我来之前也做了一点功课,我们就从您说的梁漱溟讲的“中国文化是向内的”,这个话题开始。
  梅墨生(以下简称梅):传统的诗、书、画是共通的,不是单独孤立的来做的。总体来说,我还是在做一个传统的文人、学人、艺术家,而不是单一的、偏食的。但是这样需要厚积薄发,需要融会贯通。我这次在焦作“中国•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体验季——太极拳名家讲坛”上讲,中国的武术是谈“玄”还能坐“实”,因为它叫太极与太极文化,其实也是实和虚。我说所谓虚的这部分是关于心理、关于精神、关于形而上,当然大家都可以谈,海阔天空。但是这个东西有坐实的一面。比如说,具体谈谈武功就得坐实,怎么抬腿,怎么迈脚,怎么转腰,这都是实的。所以你说它虚也虚,说实也很实。其实我觉得中国画和书法也一样,中国文化都可以有虚的这一面,海阔天空,上不封顶。可以有很实的这部分,具体写字,这一撇一捺,送到送不到。

梅墨生 大山图 65cm×40cm 纸本水墨 2004 年
梅墨生 大山图 65cm×40cm 纸本水墨 2004 年
 
  技术是形而下的这部分,有形的这部分。我记得贡布里希说,艺术是通过可见世界去追寻不可见世界,就是通过可见的这部分追寻看不见的这部分,看不见的就是所谓的虚的部分。其实我觉得中国文武之道都是如此,都是在虚实之间,在有无之间,在主客之间,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在心与物之间把握。
  梁漱溟写过两本书,一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是《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由儒到佛,他最后写的一本书叫《人心与人生》。中国的文化一定是往内的,而不是向外的。这句话我认为是很中肯的,中国文化是较为重内在的东西,是一个生命最深沉的东西,而不是外表上耍耍语言,诸如那些花拳绣腿,漂亮花哨,不是这些,必须有内涵。
  中国人把有内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黄宾虹提出来“内美”,他曾在诗中写过“内美静中参”。实际上“内美”最早是屈原说的,“内美与修能”。我觉得屈原本身就是一个有担当的,有真正家国情怀的人。他追求内美,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人格精神。个体精神的自我张扬、自我实现,整合而成,我认为就应该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种族的集体意识。

4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1
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
 
  王:我们也可以回到书法、绘画、中国画,中国画家为什么要画画、写字?这个非常关键。
  梅:在我理解,中国画家的书画行为,或者艺术的实践,实际根本的目的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是自我的修证。修证什么呢?正如梁漱溟所说的“向内”,向内干什么?是要反省,反观、反照、反思。
  王:还有从另外的角度讲特殊的宇宙观,往里往外是一样的。像佛教里讲,向心内求。
  梅:是这样的。反到是最里面的时候,不断向内返,最后实际上还可以外观,向内返观到极致的时候才可以外观。
  王:这个内和外还是一种概念,因为它又打破了这个概念,像未来和历史一样。
  梅:是。所以我倒是对新儒家学派中有几位大家的理念非常赞同,这也是我自己个人的体验。我觉得中国的传统美学对艺术的认识,其实真的是生命体验,就是生命美学。
  打拳也好,写字也罢,最后也是写出或练出心性,而不是一切冥想,也不是点画形态等形式上的东西。形式的背后是人的精神世界。本质上来说,中国的文武之道最终都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梁漱溟说,这是内心对自我的修炼印证,而不是耍给人,卖弄给别人的。所以在中国人的人格评判里,不往外卖弄的就都高。
  王:对,我想过去的古琴也是这样的,在林泉下,在山里,在没人的地方弹给自己。我们今天的音乐会是弹给大众的,要打动人心,我要打动你的心。

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
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
 
  梅:所以现在是西方引进来的体育比赛、竞赛,都是要表演给别人,或者跟别人较量的。庄子说:“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是说要完善个体的生命,不是指私下的“己”。
  梅:所以表面上看怎么越圣人越为己?其实这个“己”,就是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圆满。人人成圣贤,个个向善,个个圆足了,这世界就圆满了。
  王:中国的文化是非常通达的文化。我们今天一位画家,一位书法家,他觉得这就是我的专业,这个就是他的职业。您曾经谈过一个真正的文人画家不是一种职业。
  梅:这是一种文化的信仰,也是一种生命的选择,或者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对待生命的态度。说白了,你做画家、书法家“玩”一生,还是做商人“玩”一生,这个不一样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书法家和画家来终其一生?最终要表达什么样的东西给别人?是把你的烦躁、自私和阴暗表达在艺术里给人看,留给后人,还是把你修行的成果,把人性的独立和超凡的理念表达给人家?
  王:一位优秀的文人画家,他在自己的作品里追求这种淡雅、玄虚,平日在生活里也应当是朴素的,而不是声色犬马,歌舞升平。

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
梅墨生 黄山写生 26cm×26cm 纸本水墨 2016 年
 
  梅: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仁义浑成”,仁与义浑然一个。这一点上,我想我们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有时候把艺术跟人分开来谈。贡布里希曾经说过,没有大写的“艺术”,而只有艺术家。中国人讲,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
  王:这点真是不同,里尔克的很多诗也在讲,艺术是一种阴谋,总觉得我可以让你感受境界,而我不感受,这点是中西方不同。
  梅:这就是差别。人生的境界应该成为艺术的境界,人生的品格应该成为艺术的品格。当然人生的风度也应该成为艺术的风度,所以这个我们是讲“一”的,我有个诗集就叫《一如》。与西方不一同,西方人历来讲主客体,把主和客、心和物割裂开。中国的艺术文化最终是修为文化人格,修为一种精神品格。这个精神品格首先得有超拔之处,得有独立不倚、和而不同之处。
  王:墨生兄咱们最后谈谈你写生的话题,对写生有什么样的研究?
  梅:我差不多从1998 年第一次带着中央美院的学生去太行山写生开始。当然在美校毕业以后,我也曾经一度经常出去写生。但是规模都不大,也不可能一下出去几天。但是1998 年带着中央美院国画系的学生去太行山写生,从那时到现在,16年来几乎未间断写生。一般来说每年得有两三次。
  写生有多重功能,一个是旅行观光,饱览山河的不同风景。另一个,我也是借这个机会人文采风,了解不同地区的风情、历史、民俗,长知识。再一个,在这个过程当中,把我在大都市的生存的浊气到那里释放和消弥。所以我每次出去写生至少有这三层目的,所以每次不但有些作品作为有形的成果,我还有无形的收获。

梅墨生 天开图画 248cm×125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梅墨生 天开图画 248cm×125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王:古今中外都说“写生”,我们古人也这么称呼。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写生有什么不同?
  梅:我以前好像在一些场合也说过,现在学院派所说的写生,大多是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方式,叫外光派。它的产生是与科学有关的,光学的发明和摄影技术的出现,它是与这个有关,科学色彩,科学真实,科学再现,对真实世界的观察。我们的传统中其实早已有写生。在我们古代,六朝时期就有这样的。比如宗炳,他把他在外面画回来的画,放在自己居处“卧游”,他写生归来的另一种艺术欣赏的心理实现过程。但是更明确的是在唐代,这些画家们也已经不断的在观察对事物的领会。
  只不过那时候更多是用默记,用心来记,回来提炼,凭记忆。但是到了五代以后,到了两宋,比如像荆浩在太行山,他自己说在太行山写松数万本,这也可能夸张。但是他确实画了很多松树的姿态,不过没有作品留下来。到了北宋像易元吉画猴,画动物。当然还有古代写生,那个时候他们大概说的写生主要是说画花鸟画,花、鸟、虫、鱼的叫写生——写万物的生意。那时称画人物为写真,写人的真形和真神。画山水,那个时候叫搜妙创真。

梅墨生 地久天长 65cm×40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梅墨生 地久天长 65cm×40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王:这几个挺有意思。写生、写真、搜妙。
  梅:这个是不同,就是侧重。从两宋以后,易元吉画猴,他自己养猴、养猿。宋代滕昌祐、易元吉自己都养,只不过他画画不像现在西式的写生,做课堂作业一样,坐在那几个小时,他要默记。比如顾闳中,也是到人家家里偷着看,然后默记,这个能力比现场写生还高。《韩熙载夜宴图》到今天我们看那么美,那么生动传神,穿越千年再看韩熙载的神情,当时在夜宴当中人物的表情、身份,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这就是古人的本事。所以说宋人是中国画的写实主义(时期),五代也是。
  宋代的画院,他们就是这种写生,比如画孔雀,抬哪个脚,先抬右脚还是左脚?画中午的猫,眼睛眯成一条线,晚上的眼睛瞳孔得大,等等,这个观察已经是格物致知,就像宋代的理学一样,非常精微细致,绝对不要以为古代全都是临摹。

梅墨生 杭州写生 38cm×22cm 纸本水墨 2015 年
梅墨生 杭州写生 38cm×22cm 纸本水墨 2015 年
 
  当年的黄公望,元初的大画家,他也是带着个笔袋,因为在江浙一带生活,直接在山林之间,在滩涂之间,在芦苇荡里,在古松底下观察,优游自适,观察默记,领受山川的气象,有时候随笔就写,写完了就扔到袋子里了。所以就像古人写诗似的,扔到诗袋里了,他只是用画来写意。所以写生这个传统在中国其实很古老。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说明了中国人对于心与物的往来。所以,我觉得写生最根本的是主客体、心与物交流、往来的过程。如何来表达,那是艺术的流派和手段的问题。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有了留学生,并出现了留学生回国的美术领袖,兴办西式的美术学院,开始提倡现代式的写生——西方式的写生。

10梅墨生 水墨山水 40cm×44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梅墨生 水墨山水 40cm×44cm 纸本水墨 2005 年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面临这个问题。在巴比松画派之前,西方人都是在房间里作画,从房间走到室外作画。这是巴比松画派的一个创举,也叫外光派,带着油画箱到外面画画,这个影响很大。所以他们后来有课堂写生,有室外写生。在课堂写生,因为他们有对体量的追求,比如画石膏像,画圆锥体或者石膏模型。比如画模特,画半身像、画全身像,画裸体,化装成什么样的人物来画,在我们的学院派,还在继承这样一个传统。这个东西就跟中国古代交织在一起。
  王:还是那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梅:要有“烟云供养”,才能“胸有丘壑”,创作才能笔下有山川,才有烟云飞动,才有丘壑变换。实际上这个丘壑变换,是人对客体的观察和记忆和写生记录,更重要的是人的胸次不一样,下笔就不一样了。古人重视写生,认为“真境逼而神境生”,能把真实的景色画的逼真,然后神境生。
  这次受恭王府邀请,我准备办一个写生展览,大概是30件作品。我最近刚从黄山带学生写生回来,所以可能黄山的作品我会拿三分之一,以前的作品精选一点。展览名称,想叫“生息远出”。
  其实《易经》也说“生生之为易”,所以生生就是生了还生,再生。

黄山写生  26x26cm  2016年
黄山写生  26x26cm  2016年
 
  王:通过这个展览一定会给大家一个启发。
  梅:有一句说的极端的话,我说写生不是“写死”,不要把写生变成写死,也不是死写,还应该是活写,还应该是写生气,写烟云山川,自然风情的山水烟云的美。而且写生的作品一般来说不会太大,因为是现场作画,这也是体现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小中见大、由近及远、以简寓繁,不是说画的越大越好,大制作带着工具、材料都不方便。写生是要纳山川宇宙于盈尺之间,要有观察,还要有提炼。要表达万物造化的心物互动,主客往来的感受。

(期刊责编:王青云)
  (网站责编:简 琼)
欢迎订阅《艺术品》2016年05月刊,订购电话:(010)63036971